正常的眼睛,是黑白分明的,像琥珀一样好看。但有些人的眼睛里,却可能偷偷长出来一块“息肉”,形状有点像三角形。这在医学上,被称为“翼状胬肉”,翼状胬肉是由于结膜受到慢性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在翼状胬肉进行性遮盖部分或全部瞳孔时影响视力及眼球运动、影响美观时可手术治疗。
什么是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是一种向角膜表面生长与结膜相连的纤维血管样组织,多发生于鼻侧睑裂区。翼胬肉的存在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引起角膜散光导致视力下降,如果胬肉遮盖视轴曲,会严重影响患者视力,以手术治疗为主。可能单眼长也可能双眼都长。胬肉遮盖部分或全部瞳孔可以导致视力下降;翼状胬肉也可以影响眼球运动者,作为白内障或角膜移植术前的先行治疗,随着病变日渐增长,侵犯角膜的范围会越来越大,需行手术治疗。
中老年人是翼状胬肉的高发人群,这与白内障的高发人群重合,有些患者即有胬肉又有白内障。因为翼状胬肉可能影响人工晶体的测量和计算,还可能影响切口的制作,所以,通常建议先解决胬肉,再做白内障手术。一般情况来说没有药物可以消除这个翼状胬肉的,一旦确诊是需要积极的进行手术治疗才行的,否则这个会逐渐增大,影响到后期手术恢复。
翼状胬肉的治疗方案,小而静止的翼状胬肉无需特殊治疗:活动期翼状胬肉可首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具体方案需要综合衡量胬肉的大小、主观症状和对视力的影响来选择。
二、翼状胬肉的手术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
单纯切除手术操作方法简单,但是因为术后复发率高,所以目前已经基本淘汰,也不建议患者做这个术式。
2.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主要适用于翼状胬肉较大的患者,另外还有充血肥厚及生长迅速的患者,该项手术操作相对惊细,术中一般取患者上方的自体球结膜对位缝合于胬肉切除后缺损的球结膜处,复发率低,也是目前主流的手术方式。
3.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羊膜移植
在手术前,无菌程序下,从足月剖宫产健康孕妇胎盘上获取所需的无菌羊膜,进行常规切除胬肉后,取已备羊膜植片平铺于巩膜创面上,羊膜上皮面朝上,基底膜紧贴巩膜,缝合于巩膜床上,复发率也相对较低,适用于本身结膜组织不丰富的患者。
根据不同类型的翼状胬肉
手术注意事项也有所区别
如果是初发的翼状胬肉,情况会相对简单一些,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也快,术后严格遵循医嘱,可以大大降低复发几率。
如果是复发、睑球粘连、甚至多次复发的翼状胬肉,手术比初次手术难度大,尤其内直肌与复发瘢痕组织粘着,多次复发睑球粘连严重,角膜、巩膜变薄,再手术时容易发生角膜、巩膜穿孔,内直肌易被损伤甚至剪断。因此对多次复发的翼状胬肉伴有睑球粘连者必须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再手术,必须等待胬肉手术后的反应完全静止,即距上次手术至少半年后再做。
如果是假性翼状胬肉,这种胬肉常常是由于外伤、手术或者是炎症等,伤及角膜的边缘区,从而导致了结膜与角膜的相互粘连,与真性翼状胬肉的不同,这种胬肉需根据病因制定手术方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