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角膜穿孔 >> 患病危害>> >> 人工角膜技术

人工角膜技术

文章来源:角膜穿孔   发布时间:2021-12-8 13:31:34   点击数:
  

一月初,以色列拉宾国家医学中心使用新型的人工角膜为一位失明十年的患者恢复视力,中科院更是以“科学家首次完成人工角膜移植”为标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报道这次手术

人工角膜技术发展时间最早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由哈弗大学医学院研发的波士顿1型人工角膜,其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年获得美国FDA批准临床使用,已有包括美国,欧洲等十几个发达国家应用于临床,是使用最广泛,最安全和疗效最可靠的人工角膜之一。

波士顿人工角膜是一种异质成型材料研制的屈光装置,通过特殊技术将其安装在供体角膜中间,使供体角膜作为一个载体移植给患者,从而取代病变浑浊的角膜,发挥角膜的作用。造价美元,全套治疗3.5万美元,对医生要求不高,体现了机械结构的优越性。然而其代替角膜的透明材料使用螺丝固定在钛合金的打孔背板上的,就像一个光学仪器镜片一样,毕竟是强行安装到眼睛上的机械零件,无法和人体组织完全融合,术后需永久放置绷带隐形眼镜以保持水合作用防止基质融化和组织坏死,还需每天使用抗生素和类固醇类眼药水并经常找医生检查才能维持视力。中国在年有实验性的临床人工角膜用于角膜移植,其超越年的波士顿2型水平,但仍未能完全解决机械零件和人体组织的融合性问题。

中国再生医学集团则走的是另一种技术路线,其使用生物技术研制的人工角膜“艾欣瞳”角膜,使用猪角膜为原材料,消除猪细胞,杂蛋白和多糖,只保留天然角膜的基质胶原蛋白结构,相较于机械结构的人工角膜其更适合人体,能解决部分患者的需求。但因技术水平不够未能成为主流,其不含任何人体细胞且只能代替角膜中央8mm左右的基质部分,如果不是这部位出问题则无法使用,不能完全代替人类角膜。和机械结构的人工角膜相比,生物角膜成本高,生产周期长的问题难以解决,两者各有缺点且都不适合大规模推广。

而中科院报道的以色列人工角膜同时兼顾合成材料和生物材料的优点,其和眼部结合的部件是人工材料,但生产中让纳米纤维模仿了细胞间质结构,允许间质蛋白在纳米网材料上自然生长,术后几周,眼白巩膜和结膜中的细胞会逐渐生长填满纳米纤维网,细胞间会生成胶原蛋白最终将纳米纤维网固定在巩膜上,让人体组织和光学材料完美结合。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物美价廉的人工角膜会给更多人带来光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iwkqm.com/hbwh/13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