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寒门子弟发了大财之后知恩图报的故事——38年前,他没有车费去北大报到,全村父老给他凑齐了车票钱。38年之后,当年的这个农村小伙成了“猪肉王子”,他自掏腰包2个亿,在老家兴建了两批别墅,免费送给全村每户人家。
这个村就是湛江市“官湖村”,因为这位名叫“陈生”的大老板闻名于全国。
寒门难出贵子,农村贫家子弟要与那些条件优越的“城里娃”竞争,必然要付出数倍的努力。陈生做到了,非常不容易。
那么,陈生是怎么才从广东湛江偏僻的乡下老家考上北大,毕业分配后又为何放弃“铁饭碗”体面公职毅然下海,后来又怎么“犯傻”去卖了猪肉,一不小心就成了“猪肉王子”,与师弟陆步轩一样承认自己“给母校丢了脸”呢?
01为何豪掷2个亿为父老建别墅
他为什么愿意掏出2个亿为家乡父老建别墅和富裕实验基地?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陈生的家庭背景说起。
官湖村位于湛江市遂溪县辖区,已有多年历史。从湛江驾车30公里到遂溪县,再往前10公里就到了这个省级贫困村。
这个贫困村有着多户人家,总共多人。除了从地里刨食,村民们只能靠种菜,种桉树卖钱,但这些并不足以帮大家摆脱贫穷。这一带也没有发达的手工业,也没有什么矿藏,村民的经济来源仅限于那几项。
建国后几十年间,外面的世界翻天覆地发生巨变,而这里的时光仿佛被冻结了,缓慢而陈旧。太穷了!从东走到西,全村看不到一座红砖房,全是老旧的泥瓦屋。
外出务工成为村里青年们最大的“活水”,留在村里的都是挪不动窝的留守老人和孩子。
“贫穷”是一种顽疾,往往会滋生出众多社会问题。其中有一条就很突出:村里有三分之一的成年男子娶不上亲。方圆百里都知道官湖村一带是个穷山坳,姑娘不能嫁过去。“光棍村”于是就成了官湖村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摘不掉的帽子。
上世纪80年代末,陈生是这里飞出去的第一只金凤凰。村里人都知道陈生脑瓜子聪明,学习成绩好,但当他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那一刻,这个消息震惊了大家。
对于母亲来说,儿子考上北大是件光宗耀祖的大喜事,不亚于旧社会时期中了举。她焚香祷告,告慰祖先和早亡的丈夫,心里却暗自发苦——无奈家徒四壁,儿子北上读书的路费、伙食费要去哪里才凑得够?亲戚们也不富裕,借都没地方借。
陈生知道母亲非常为难,却也不敢轻言放弃去读大学的机会。他敢说“放弃”二字,母亲就会几天不和他说话,直到他承认错误。
那段时间,母子之间的交流少了很多。白天,母亲领着他在地里伺候庄稼,天黑之前她总会匆匆赶回家里做好简单的饭菜。
她不忘叮嘱儿子吃饱饭,记得要喂牲畜,自己赶忙换上一身干净衣裳,趁着天色不晚走夜路去亲朋好友家借钱。
经过一段时间东拼西凑,这笔钱才终于有了眉目,母亲的脸却还是那样苦。最后却还差路费没地方去借。
路远,就要早点出发。临行前,有叔伯主动问起陈生路费的事情。就这样,这家三元,那家一元,最后凑了20多元车费。
陈生非常感激村里的老老少少,他将这一张张面孔记在心里。
这次远行,他不仅带着母亲的期望,更带着全村的希望。
三十多年之后,“他们还是住得破破烂烂的,我的同学、叔伯、哥哥还是挑着粪桶,淋那么点菜,每天只有几十元收入。”(陈生语)
陈生想将这份压在心底半生的人情还上。他开始投资建果园、建养殖基地,请人教他们种植、养殖,又修别墅无偿送给当年帮助过他的父老乡亲们。
02别墅竣工后,却在分配上卡住了
昔日破败陈旧的官湖村口,早已在陈生的支持下,立起了由18根大理石罗马柱组成的欧式门楼,一派全新气象扑面而来……
在别墅群开工的十年前,陈生就已经有了初步构想。事实上,他在为全村修建别墅之前,首先想到的是带着大家“共同致富”。
陈生深深懂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从早年间捐资建桥修路开始,陈生建议村干部带领全村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他斥资2.5亿元,在村里建起了一个生态养猪场,为多户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为了解决后顾之忧,陈生让名下公司统一安排好猪苗、饲料、疫苗,并提前安排好销路。
他又掏了万,规整出0亩林地,用来种植荔枝。不愿意去养猪的人家,可以按每户5亩荔枝林免费认领承包。
而广受外界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