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常用辨证方法辨眼部常见症状

文章来源:角膜穿孔   发布时间:2020-10-8 20:26:40   点击数:
  

眼科的辨证方法和程序与内科大体相似,亦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理论指导下,将四诊所收集的眼与全身的客观症情,以八纲、病因、脏腑、气血等辨证方法进行分析归纳,作出判断。至于眼科的独特之处,在于眼病的发生,局部症状比较突出,故《审视瑶函·识病辨证详明金玉赋》指出:“宜先察部分形色,次辨虚实阴阳。”实际上,临床也大多先以分析局部症状为主,然后结合全身症情进行辨证。因此,眼科除运用中医一般辨证规律与方法外,对眼症还有一些本学科所特有的辨证方法。

四、辨眼部常见症状

(一)辨视觉

视物不清,伴白睛红赤,或翳膜遮睛者,属外感风热或肝胆火炽。外眼端好而自觉视物渐昏者,多为血少神劳,肝肾两亏,阴虚火旺或肝郁气滞。自觉眼前黑花飞舞,云雾移睛者,多为浊气上泛,阴虚火动或肝肾不足。其人动作稍过,坐起生花者,多属精亏血少。目无赤痛而视力骤降,如临黑夜者,多为头风痰火,血热妄行;或七情过伤,气机逆乱,气滞血瘀,血不循经等;也可为心脾两虚,气不摄血。内障日久,视力渐降而至失明者,多属气血两亏或肝肾不足。入夜目盲不见,伴视野缩小者,多属肝肾精亏或脾肾阳虚。能近怯远者,阳气虚衰或久视伤睛;能远怯近者,多为阴精亏损。目妄见、视直如曲、视大为小、视物变色、视一为二者,多属肝肾阴亏,阴虚火旺;郁怒伤肝,气滞血瘀;脾虚湿滞,湿浊上泛,或心肾两虚,精血亏耗。

此外,在临床上应注意:凡有视觉变化者,首先应作眼内、外检查,明确诊断。若仅凭上述辨证而论治,谨防贻误病情。

(二)辨目痛

目痛为眼科常见症状,内外障皆可有之。一般来说暴痛属实,久痛属虚;持续疼痛属实,时发时止属虚;肿胀疼痛属实,不肿微痛属虚;赤痛难忍为火邪实,隐隐作痛为精气虚;痛而燥闷为肝气实,痛而恶寒为阳气虚;痛而拒按为邪实,痛而喜按为正虚。午夜至午前作痛为阳盛,午后至午夜作痛为阴盛;外障眼病引起的目涩痛、灼痛、碜痛、刺痛,多属阳;内障眼病引起的目胀痛、牵拽样痛、眼珠深部疼痛,多属阴。痛而喜冷属热,痛而喜温属寒;目赤碜痛、灼痛,伴眵多粘结,多为外感风热;胞睑赤痛肿硬,伴大便燥结,多属阳明实火;白睛微红微痛,干涩不舒,多为津亏血少;目珠胀痛如突,多为气火上逆,气血郁闭;隐隐胀痛,多为阴精不足,阳亢于上;稍加注视,即感眼胀痛,多为脾肾不足,精不上承,或为阳亢之象;眼珠深部疼痛,多为肝郁气滞,或阴虚火旺。痛连巅顶后项,属太阳经受邪;痛连颞颥,为少阳经受邪;痛连前额鼻齿,为阳明经受邪。

(三)辨目痒

目痒虽有因风、因火、因湿和因血虚等不同,但临床上仍以风邪引起居多。目赤而痒,迎风加重者,多为外感风热;睑弦赤烂,痒涩不已,或睑内颗粒肥大,痒如虫行者,多为脾胃湿热,兼感风邪;痛痒并作,红赤肿甚者,为风热邪毒炽盛;痒涩不舒,时作时止者,多;为血虚生风;目病将愈而痒者,多为邪退火息,气血渐复。

(四)辨目涩

目涩有干涩、沙涩之分。目干涩不爽者,多为津液亏耗,或水亏血少所致。目沙涩,又称目碜涩,指眼中有异物感。目沙涩常伴有红赤痒痛,羞明流泪,多为风热犯目,或肺肝火盛所致,亦常由异物人目所引起。

(五)辨羞明

羞明而伴赤肿痒痛流泪者,常由风热或肝火引起;羞明而伴干涩不适,无红肿痒痛者,多属为阴亏血少所致。

(六)辨目剳

目剳是指胞睑频频眨动而不能自主的症状,多见于小儿。目割而喜揉拭,白睛不红,或微红羞明,而偏食体瘦者,多为胖虚肝热,将成疳积。目剳而眼干涩少津,白睛不红或淡红,口咽干燥者,属肺阴虚。此外,目剳也可见于其他风热外障眼病或近视眼等。

(七)辨红肿

红肿为外障眼病的常见症状,其部位多在胞睑和白睛。胞睑红肿如桃,灼热疼痛,或兼硬结、脓头而拒按者,多属脾胃热毒蕴积,或兼血分瘀热;胞睑肿胀骤起,微赤多泪者,多为外感风邪;胞睑虚肿如球,皮色光亮,不伴赤痛者,多属脾肾阳虚,水气上泛;胞睑赤肿糜烂,多为湿热熏蒸;胞睑青紫肿胀,为气血瘀滞。暴发白睛微赤,泪液清稀,多为外感风寒;白睛红赤,多泪或眵泪并作,多为外感风热;白睛红赤如火,为肺经实热或三焦热盛;白睛红赤隐隐,或兼干涩不爽,多为肺经虚热;白睛赤紫肿胀,多为热毒壅结;抱轮红赤,羞明流泪,多为肝胆实热;抱轮微红,目昏泪出,多为阴虚火旺。

(八)辨眵泪

1.辨目眵生眵属外障眼病的常见症状,多属热。眵多硬结,属肺经实热;眵稀不结,属肺经虚热;眵多黄稠似脓,属热毒炽盛;目眵胶粘,多属湿热。

2.辨流泪热泪如汤多属外感风热;冷泪长流或目昏流泪,多为肝肾不足不能敛泪,或排泪窍道阻塞所致。泪液减少,眼干涩昏花,多为肝肾阴亏,虚火上炎或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目失濡养所致,亦可因椒疮风热邪毒滞留,煎熬阴血引起。严重者,阴精耗竭,血络瘀阻,不能生泪,以致白睛、黑睛干燥失去光泽,甚至黑睛变混,又称神水将枯。

(九)辨翳与膜

眼生翳膜是外障眼病的常见症状。它是容易影响视力的眼部病变,历来医者都很重视,古代医籍论述也很多。

1.辨翳

根据历代医籍的记载,“翳”是指黑睛和晶珠的混浊。黑睛混浊称翳,如花翳白陷、凝脂翳、冰瑕翳、云翳等。至于晶珠混浊名之为翳者,一般多含有“内障”二字,以便与黑睛翳相区别,如圆翳内障、枣花翳内障等。而现代中医眼科论翳,通常皆指黑睛翳,相当于西医学之角膜病变。本节辨证即只辨黑睛翳。

黑睛上的混浊形状各异,如呈星点状、树枝状、地图状、虫蚀状、云雾状等。古人根据翳的形态,结合其色泽、病变深浅程度及有否溃陷等情况命名,名称繁多,但归纳起来,不外新翳、宿翳两大类。

(1)新翳:病变初起,黑睛某部位发生混浊,其色灰白,表面粗糙,边缘模糊,具有向周围与纵深发展的趋势,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目赤疼痛、畏光流泪等症。如聚星障、花翳白陷、凝脂翳等均属此列,它类似于西医学中各种类型的角膜炎。

黑睛属肝,故新翳多从肝经辨证。如肝经风热、肝火上炎、肝经湿热或肝阴不足,阴虚火旺等,但也不可拘泥于此。因为外感六淫,尤其是风热湿邪,最易引起黑睛生翳;外伤也是引起黑睛生翳的一个常见的致病因素,不可不注意防护。

一般来说,外感诸邪的早期,抱轮微赤,星翳初起,可为一颗独见,亦可多星并发,稀疏色淡,浮于风轮,属聚星障之类。邪甚入里,或内外合邪者,白睛混赤,星翳可连缀成串、成树枝状或成片,大而浮嫩,或伴溃陷,此属花翳白陷之类。如发展迅速,翳厚且大,甚至翳满风轮,状如凝脂者,属凝脂翳之类。凝脂翳常伴有黄液上冲,且黑睛极易穿孔,以致毁坏眼珠,此为脏腑火毒炽盛之证。若生翳日久,不见进退者,为正虚邪留之象,多属肝肾阴亏、肝血不足或气血两虚之证。

此外,新翳还可由其他轮病变发展而来。如沙眼、天行赤眼、火疳等严重时,均可引起黑睛生翳。黑睛新翳则有向周围和纵深发展的趋势,容易发生传变,如黑睛病变深入可波及黄仁及瞳神,故临床上必须严密观察其动态,以便及时治疗,控制病情的变化。病变轻者,经治疗可以消散;病变重者,则会遗留宿翳。

(2)宿翳:凡黑睛混浊,表面光滑,边缘清晰,无发展趋势,不伴有赤痛流泪等症状者,为宿翳。如冰瑕翳、云翳、厚翳与斑脂翳等均属此列。它相当于西医学之角膜瘢痕。

近代中医眼科根据宿翳的厚薄、浓淡程度,分为四种:宿翳菲薄如冰上之瑕,需在强光下才能查见者,称冰瑕翳(西医称云翳);翳薄如蝉翅,似浮云,在自然光线下可以查见者,称云翳(西医称斑翳);翳厚色白如瓷,一望即知者,称厚翳(西医称角膜白斑);翳与黄仁粘着,瞳神倚侧不圆者,称斑脂翳(西医称粘连性角膜白斑)。

宿翳为黑睛生翳愈后遗留的瘢痕。若在新翳向宿翳转变的时期,抓紧时机,及时治疗,内服、外点药物,尚能消退些许;若日久气血已定,则药物难以奏效,尤以白斑为难。

宿翳对视力的影响程度如何,主要看翳的部位,大小厚薄均在其次。如翳痕虽小,但位于瞳神正前方,则障碍视力明显;翳在黑睛边缘,虽略大而厚,对视力也无太严重的影响。正如《审视瑶函·诊视》所说:“翳怕光滑,星怕在瞳神”。

2.辨膜

自白睛或黑白睛交界之际起障一片,或白或赤,或为肉样高起,或渐渐向黑睛中央方向蔓延者,称之为膜。如赤膜下垂、白膜侵睛等即是。若膜上有赤丝密布,其色红赤者,称为赤膜;赤丝细疏,红赤不显,甚至色淡白者,称为白膜。凡膜薄色淡,尚未掩及瞳神者为轻证,膜厚色赤,掩及瞳神者危害较重。膜生宽大,赤厚如血积肉堆,掩没整个黑睛者,则更为严重。

白睛、黑睛生膜皆由肺肝火盛而起。一般膜赤而厚,发展较快者,多属实火,且血分瘀热;膜白而薄。发展不明显者,多属气阴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iwkqm.com/jbzl/11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