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构建创新工作机制努力建设文化惠民之州
近年来,惠州市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络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显著改良。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领》颁布实行以后,惠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把贯彻落实《纲领》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掌控《纲领》赋予惠州作为全国兼顾城乡发展综合改革实验基地的重要机遇,坚持以基层文化阵地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立足于构建创新工作机制,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巩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成果结合起来,在贯彻落实《纲领》中围绕建设城市“10分钟文化圈”和农村“10里文化圈”的导向目标,计划和筹划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络,以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努力建设文化惠民之州。
1、坚持政府投入的主导牵引的原则,构建创新经费投入机制,努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络建设
惠州市委、市政府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任务,着眼建设城市“10分钟文化圈”和农村“10里文化圈”,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杠杆,构建创新经费投入机制,确保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络建设各项目标的实现,力争2012年,全市基本建成市、县、镇、村四个层次的包括图书馆、文化馆(站、室)、博物馆、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在内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络。
(1)建立政府投入的牵动主导机制。近几年来,市政府前后投入10亿多元,有力地牵动大型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前后建成了江北体育中心、慈云图书馆、东江民俗文化馆、市少儿图书馆、市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合江楼等。目前,正在建设的还有市文化艺术中心、市博物馆、市科技馆、市会展中心、西湖风景区东坡园、丰渚园等,为广大人民群众展开文化活动提供了舞台,同时为推动全市城乡文化设施建设产生了主导、示范作用。同时,加大对展开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2008年全市文化文物财政北京国际白癜风医院拨款达6509万元,比2002年增加5038万元,增长3.42倍,到达了历史最高水平。对部份单位送戏下乡、公益性艺术培训等公共文化服务试行财政拨款以奖代补的方式,牵动、引导全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利用现有文化阵地,积极展开科学、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为活跃和丰富城乡大众的文化生活提供经费保障。
(2)建立基层文化设施的覆盖机制。近几年来,全市各级高度重视基层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设惠城区西湖大剧院、龙门县博物馆、惠阳区叶挺纪念馆新馆、惠东县“两馆一中心”和博罗县文化中心等一大批深受大众欢迎的文体设施。全市各县区现有公共图书馆5个,有1个公共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1个公共图书馆为国家三级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入级率为40;文化馆5个,有1个被评为国家二级文化馆;文化站68个,有43个文化站被评为省级达标以上文化站,其中有4个特级文化站,1个一级文化站,10个二级文化站,文化站入级率为63.2;体育馆3个。惠东、博罗、惠阳还分别建设较大范围的文化广场等,全市文化广场达46处。另外,不但在城市社区建有一大批文化室、图书室,还在广大农村地区建设了一批农村文化室和“农家书屋”,初步实现对基层大众文化活动区域的覆盖。
(3)探索政府兼顾文化设施建设的管理机制。从2007年开始,惠州市采取以BT模式加快市文化艺术中心、市博物馆新馆等大型文化设施建设。实行“交钥匙工程”,2008年成立了代建局,推行文化设施建设代建制,使用单位不直接负责文化设施建设。借助迎接第13届省运会在惠州举行而展开的中心运动场、金山湖体育馆、金山湖跳水馆等体育场馆建设势头,全面推动相应文化设施的配套建设。而且建立县区重点文化项目建设的督查机制,对县区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实行督办督查,确保工程及时投入使用。并由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牵头,探索推动市直公共文化体育场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改革,探索产业化、市场化的公共文化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和管理模式。
2、坚持城乡服务均等化的原则,构建创新服务运行机制,努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络建设
惠州市委、市政府依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工作原则,构建创新服务运行机制,多渠道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
(1)创新文化惠民的服务机制,努力为城乡居民提供近距离的、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充分发挥各种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标准,特别是加强对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文化服务,巩固和创新文化惠民的服务机制,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良高效、普遍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使大众能就近、便利享受公共文化服务。1是实行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工程。认真实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完成了全市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任务和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的建设任务,基本解决了农民“看电视难”的问题。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同享工程建设,争取年内新建3个县级支中心、150个基层服务点,并结合“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完善公共图书馆社会络,探索实行全市公共图书馆图书借阅“一卡通”,逐渐融通公共图书资源。整合市群艺馆、县(区)文化馆与乡镇文化站的文化资源,实行公益培训共建同享,扩大公益性文艺培训对农村和城市弱势群体的覆盖面。2是实行广场文化活动工程。2008年,在下埔滨江公园文化广场共组织各种类型的文艺演出10场,游园活动2场,放电影30场,观众达24万多人次。打造了“快乐时光”广场文化品牌,2008年,在市区主要文化广场举行了“快乐时光”广场文艺晚会27场,观众达8万多人次。3是实行公共文化活动服务工程。认真整合全市图书馆、文化馆(站)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图书、节目资源,着手购置活动图书车及舞台车,建立全市活动图书、演出络。坚持展开文化下乡进社区服务活动,2008年,全市文化工作者坚持展开文化下乡进社区活动,共送戏下乡进社区387场,送电影下乡进社区7010场,送书下乡进社区66700册次。4是实行公共文化服务优惠工程。惠州市全面展开面向全部市民和针对弱势群体的文化消费、文化享受的基本权益保障工作,全市文化系统的博物馆、纪念馆从2008年7月起免费向市民开放。惠州慈云图书馆、惠州市少儿图书馆(惠城区图书馆)和惠阳区设立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室。推行公共图书馆免费借阅机制,惠州慈云图书馆从2008年4月起实行免费为读者办理借阅手续,定期举行讲座,坚持每周免费为读者放映电影1场。全市文化行政部门对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实行音像制品管理费减免政策。市广播电视台对无子女生活来源的孤寡老人、低保家庭用户实行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保护费减免政策。宾馆、车站等人员活动较大的场所,摆放了《惠州》等党报党刊供大众浏览。
(2)健全示范引导机制,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1是打造精神文明建设“五个1工程”评选品牌,示范推动文艺精品创作。2002年以来,惠州市文化界共创作了200多部重点作品,有9部作品入选广东省第四、第五届“五个1工程”,出现出电影《戴佛珠的藏娃》、《东江特遣队》,歌舞儿童剧《狼来了》,话剧《村官》,音乐剧《丑小鸭》等一大批优秀作品,连续两届全省“五个1工程”评选获奖数量都名列地级市第一名。2是打造文化活动品牌,引导示范大众文化活动。市重点打造了“快乐时光”广场文艺晚会、少儿艺术花会、少儿器乐大赛、小戏小品大赛、声乐艺术节等文化活动品牌。县区、部份乡镇也致力打造本地的文化活动品牌,较有影响的有惠城区文化艺术节、博罗县群众文化艺术节、惠东县平海镇文化古城民间文艺巡游活动等。通过这些文化活动品牌,引导示范了全市大众文化活动广泛展开。3是实行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的发掘申报推荐工程,引导示范公共文化资源的发掘利用。全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98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叶挺故居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是全国100个红色经典旅游景区之一,是惠州市爱国主义和党史教育基地。前后公布了三批市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发掘保护了11项非物资文化遗产,其中,民间舞蹈《舞火狗》入选省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民间音乐《惠东渔歌》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展开民族民间特点之乡申报评选活动,培养和推出一批市级“民族民间特点之乡”,龙门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发掘龙门农民画、蓝田瑶族舞蹈、惠东渔歌、客家山歌、麒麟舞、龙形拳、舞草龙等优秀民族民间艺术,有组织地提升民间艺术的品位。尤其是惠州市委、市政府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自觉地融入文化建设要素,推动和完善水东街民国骑楼风采、金带街明清建设风采、丰湖书院的计划建设工作,展现城市历史文化风采。在市政建设的东坡园、丰渚园、挂榜阁、合江楼、朝京门等景点打造中,重视融入更多文化元素,增加城市文化魅力。4是打造有惠州特点的文化教育基地,示范引导公共文化地域特点的彰显。惠州推动本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推介工作,致力打造惠州的文化教育点和记念地,在初步调研的基础上,正酝酿策划兴修小金口英头村龙形拳发祥地、罗浮山朱明洞葛洪炼丹遗址、苏东坡寓惠遗址、叶挺故居、东纵指挥部原址、现代音乐奠基人之一廖氏兄弟(廖尚果、廖辅叔)故居原址,和邓演达、陈炯明两位民主党派创始人的故居、墓园等文化教育基地。5是实行推动文化大市建设的“111示范引导计划”,引导示范公共文化品牌建设。今年开始,全市每一年在调研基础上选定有较好文化工作基础和创新动力的一个县(区)作为打造文化特点县(区)试点,每一个县(区)分别最少打造一个文化特点乡镇(街道)或文化品牌,每一个镇(街道)分别打造一个文化特点村(社区)或培养一批“文化艺术之家”。
(3)改革内部运行机制,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生产能力。惠州市委、市政府依照“分类指点、以点带面、稳步推动”的改革思路,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良服务”为目标,积极稳妥地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在试点的基础上,从2005年10月开始,惠州慈云图书馆、市大众艺术馆和市博物馆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全面铺开,班子成员聘任、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全员聘请等制度得到实行和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以“政府扶持、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目标,积极探索艺术院团改革,2003年上半年,将原市实验剧团和市歌舞团合并重组为市歌舞剧团,并进行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强化管理,艺术生产服务能力明显提高。2007年,我市又成立了惠州广播电视传媒团体和惠州报业传媒团体,并对两大传媒团体进行授权经营,而且两大传媒团体正在推动“本日惠州”作为广东省城市综合信息门户站工程试点工作和申办数字出版社,增加文化产品供给的品种。今年,又启动惠州市文艺创作室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首批设立8个由惠州较有影响力的文艺专家领衔的工作室,完善对文艺创作成果奖评制度,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引导、扶持文艺创作生产。
(4)建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互促进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水平和产业支持能力。加快现代科技运用步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络化水平。启动数字图书馆建设,全面推动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加大城市门户站建设力度,努力把“本日惠州”打造成为惠州乃至全省的重要城市主流门户站,推动平面媒体、广电媒体与互联、移动通讯的互动融会,用络技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发挥社会服务的功能。而且,惠州市委、市政府在今年5月份召开了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会议,提出了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发展文化产业基地和支持企业、搭建创意产业与工业设计合作的平台、构成文化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会倍增态势、促进文化产业与信息业的有机融会、建立适应市场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出台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加强文化产业的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等8项措施,推动我市文化产业新一轮发展,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持。同时,惠州市鼓励和引导农民、社区居民自办文化,开发独特文化资源;发展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开发农村出版物发行、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等文化市场,丰富面向基层、面向大众的文化产品种类和数量。
3、坚持培养引导鼓励的原则,构建创新人材兴文机制,努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络建设
惠州市委、市政府坚持对文化人材重在培养、引导和鼓励的原则,构建创新人材兴文机制,加强基层和农村的文化队伍建设,推动面广量大、专兼结合、素质优秀、富有创造力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络建设。
(1)建立健全文化人材引进、培养和管理机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材队伍建设。为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他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增强服务社会、服务大众、展开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能力,惠州市通过举行文艺培训班、开办社区大课堂、展开农村文化人材职称评定等情势,加强群众文化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建设,为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建设提供人材支持。近年来,全市举行了文化馆(站)长、公共图书馆业务管理员、社区文化辅导员等培训班,由省、市专家授课,共培训人员500多人次。在抓好在职人员培训教育的同时,惠州市将制定优惠政策,重点引进图书、档案、文博、传媒、策划、经管类高端文化人材。深化文化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整合队伍,重新配置人才资源,优化群体智能结构;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实行竞争上岗和全员聘用制,构成“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继续实行宣扬思想阵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材纳入拔尖人材管理的同时,推动设立政府“文化杰出贡献奖”,建立健全支持鼓励文化人材成名成家的长效机制。
(2)建立健全文化专才展现机制,引导业余文艺队伍建设。为把各地群众文化队伍凝聚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健康有益的公共文化活动,惠州市定期举行全市性的少儿艺术花会、大众艺术汇演、声乐艺术节等品牌性的文化活动,为全市业余文艺队伍和艺术爱好者提供了向全市人民展现自己才艺的平台,从而引导了全市业余文艺队伍的建设。县区、部份乡镇也通过致力打造本地的文化活动品牌,和平时不定期举行的各行各业的文艺晚会和广场活动,广泛吸引工人、农民、军人、机关干部等大众参与,构成了全市有几百支业余文艺队伍组成的络体系。
(3)建立健全扶持激励机制,努力构成出人材和出成果的互动共赢格局。惠州市定期展开精神文明建设“五个1工程”、大众文艺作品等评选活动,推出《关于“五个1工程”嘉奖及人材引进办法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五个1工程”采风及调研基地工作方案》、《“五个1工程”经费挂钩配套办法》等意见和措施,引导、鼓励文艺人材出成果。市委、市政府每一年拨出100万元,用于支持市作协等10个文化团体的艺术产品创作、艺术产品创作嘉奖。继续发掘并培养秉持传统、技艺精深的民间艺人,展开民间艺术大师的评选活动,鼓励发掘民间艺术文化精华。酝酿准备建立惠州“文化艺术精品”嘉奖基金,争取政府投入和动员社会、企业资助,加大对产生重大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文化艺术精品的嘉奖和扶持力度,扶持人材,多出精品,推动惠州的文化艺术进一步繁华。改革和完善文艺创作的工作机制,实行“以奖代补”、“以作品带人”的工作模式,同时多方面、多渠道地为文艺工作者提供展现艺术成果的各种平台,宣扬作品和扩大影响,调动创作人员积极性,鼓励多出作品,不断建立壮大创造精品的人材团队。
4、坚持大众广泛参与的原则,构建创新文化慈善机制,努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络建设
惠州市委、市政府大力增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社会化,坚持大众广泛参与的原则,构建创新文化慈善机制,努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络建设,吸引和利用社会气力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
(1)建立健全吸引和利用社会资源的多元投入机制,支持公共文化产品生产。惠州市委、市政府通过企业捐赠冠名、资助承办或直接投资等方式,建立健全财政拨款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多元投入机制,吸引和鼓励社会气力投资公共文化产品生产、提供公共文化服务。TCL团体、光耀团体、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企业除坚持展开企业文化外,每一年以资助承办的情势,举行大型文化活动或支持展开文化下乡活动。鼓励社会气力捐建或共建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同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等文化设施,香港慈云阁董事局捐资2500多万元建设了惠州慈云图书馆,很多企业和个人捐资建设了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另外,冠和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在我市投资兴修的惠州冠和博物馆,民营企业龙门兴运温泉旅游度假有限公司在龙门天然温泉度假村投资兴修中国农民画博物馆,已于今年3月30日开工。市区大部分学校内部的图书、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支持惠州市邮政书报刊零售公司、新华书店惠州文化总公司、惠州爱心报刊发行有限公司等3家单位在市区主要街道和社区开办了284座报刊亭,方便市民购阅报刊。
(2)建立健全聚集社会气力和智慧的共建同享机制,推动各项公共文化活动展开。惠州市坚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同享,以政府主导、社会气力参与的方式,筹办惠州市首届文化艺术节、客家文化系列活动、音乐惠民行“梦想舞台”活动、“快乐时光”广场文艺晚会等公共文化活动。关注和研究特脸上长白癜风殊社会群体的文化权益问题,推动旨在扩大群众文化受益面的未成年人文化艺术教育工程、老年人文化健康支持工程和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生活活跃工程的“3大惠民计划”。把重视未成年人的文化权益转化成建设“少儿艺术之城”文化艺术教育目标,文化与教育部门联动,尝试分类建立专项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并在全市组织青少年文学艺术教育成果展演比赛。联系和组织社会资源,扶持和推动民间气力的文化艺术教育培训,指点组建惠州市爵士少年芭蕾舞团和扶持少儿有关舞蹈教材拍摄基地的建设。扶持“红太阳”等一批民间文化团队,积极组织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等日常性大众文化活动。继续以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下基层、进社区、入工厂,同时,与企业一起共建外来务工人员文化俱乐部,丰富和活跃外来务工人员厂区文化生活。
(3)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参与机制,加快文化社团和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惠州市注意加强对文化类学会、协会等社团组织的指点和管理,增强与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联系和沟通。鼓励成立各类民间文化社团,壮大社会文化气力,前后成立了惠州市企业文化协会、装潢文化协会、民间收藏家协会、古循书画社等民间文化社团。为配合打造科学发展的惠民之州,正在筹建公益性文化社团“惠州市惠民文化促进会”,着力通过开设上集体博客和举行文化沙龙的情势,引导络文化建设。积极组织文化志愿者参加送戏下乡活动和参与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惠城区西湖艺术团等业余艺术队伍成为县级送戏下乡和展开公益性演出活动的主力军。惠州市将全面启动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鼓励成立多种情势的公共文化志愿服务团体,完善志愿服务的绩效考评,鼓励和引导社会人员作为志愿者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在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展开经常性的文化服务。
5、坚持党委领导、构成协力的原则,构建创新领导问责机制,努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络建设
惠州市进一步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构建创新领导问责机制,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纳入以县(区)委书记、县(区)长为主的有关科学发展工作考核指标,努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络建设。
(1)建立党委领导、政府实行、多方参与的领导兼顾机制。惠州市委、市政府2003年就成立了惠州市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兼顾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近年来,惠州市不断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行、党委宣扬部门调和指点、行政主管部门和各单位分工负责、工青妇等大众团体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的作用,认真落实好市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集有关成员单位,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构成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协力。
(2)建立县(区)委书记、县(区)长考核机制。2007年,惠州市创造性地制定并推行《县(区)委书记考核实施办法(试行)》(去年又调剂为《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县(区)委书记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将文化馆(站)、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县(区)委书记考核,对文化设施建设未完成的县委书记将给予黄牌警告。2007、2008年,各县(区)基本都能按考核指标完成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任务。今年,惠州市又将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建设纳入县(区)委书记考核,争取完成21个文化站、279个农家书屋的建设任务。
(3)建立相干部门考核机制。惠州市委、市政府每一年都肯定几项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列入民心(民生)工程建设,并明确相干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作人,定期进行督查督办,确保工程进度。2008年6月,惠州市委、市政府制定并推行《惠州市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市直部门正职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将列入民心(民生)工程建设的公共文化设施列入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代建局等相干部门正职的考核。今年,又将惠州市文化艺术中心、丰渚园和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建设列入考核项目。
(4)建立达标创先的督查机制。近几年,惠州市通过积极展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认真展开图书馆、文化馆(站)等评估定级活动,落实公共文化设施评估考核机制,建设了一批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建设,一大批街道社区还建成综合文化室和党报阅报栏,使有关公共文化设施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指标测评。今年开始,为巩固文明创建成果,惠州市启动文明县城创建工作,推动创建文明生态示范村工作,将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列入创建工作指标体系。积极展开国家级和省级文化先进县(区)或文化特点县(区)创建工作,通过达标创先的督查考核,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