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中国特色的
实用型眼库
“我国现有多少角膜病盲人?”
“我国每年还会自然增加多少角膜病盲人?”
“眼库是做什么的?”
“我国为什么角膜捐献少?”
“隐私保护”
“角膜可以保存多久?”
今天特邀朱志忠教授,针对公众关心的话题进行了逐一解说。
前苏联眼科学者Filatov于年首创人尸体眼球2-4℃保存作为角膜移植材料的来源,在战略层面奠定了现代角膜移植发展的物质基础;年美国眼科医生Paton在纽约建立世界第一个眼库,从此将角膜移植推向了快车道。
和国外相比,我国角膜移植材料更为短缺。美国器官移植的等待者和器官捐献者之间的比例为5:1,英国为3:1,而我国高达:1,差异悬殊。由于缺乏公民的自愿捐献,中国此前绝大多数的移植器官来源于死囚捐献。但国际社会对此存在担忧,认为在被囚禁的环境下,死囚很难保证真正自愿选择的自由。法治建设的进步、人权意识的不断提高,使得近年来我国的死囚器官来源大大减少。
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年3月22日在杭州表示,我国将尽快建立器官捐献体系,并承诺在3-5年内彻底改变过去主要依靠死囚来获得移植器官的畸形方式。伴随着一个科学、透明的国家层面的人体器官捐献体系的建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将逐步成为中国器官移植的主要来源。
眼库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在社会广泛支持的基础上,才能收到实际效益。年姚晓明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在他抽样调查的人中,赞同捐献遗体眼球者,仅占9.67%;年北京自愿登记身后捐献眼球者有人,但当这些自愿者死后,其遗嘱却拒绝捐献,真正实现遗愿的仅有十数人。
为能推动眼库事业的进程,我国老一辈知名眼科学者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将自己的眼球捐献给了生前热爱的眼科事业和需要移植角膜的盲人。捐献角膜的第一位眼科先贤就是青岛医学院眼科潘作新教授,年去世后,遵照他的遗嘱,一只眼球被制作成教学科研标本存放在他工作过的眼科病理室,另一眼球的角膜移植给了一位青年农民。医院张晓楼教授年9月14日与世长辞,终年76岁,根据他生前愿望,9月15日他的角膜被移植到顺义化肥厂工人张成如和北京义利食品厂工人曲国华身上,使两位普通工人重见光明。张晓楼教授也是同仁眼库第一位角膜捐献者。
我国器官移植医学发展远远落后于国力水平。舆论引导不力;传统的保尸习惯;担医院对自身疾病的治疗力度;担心被摘除的器官可能被出售;害怕捐献行为受到亲朋的异议和嘲笑;医务人员担心动员捐献器官会遭到患者家属责骂和质疑。凡此种种,造成中国的角膜移植手术水平和数量,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相去甚远。
从源头上根除角膜手术的障碍,必须构建实用型眼库,从年代开始,我们采取尸体原位角膜取代眼球摘除,将离体角膜片保存在无血清角膜保存液中,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我们寄希望于这种过渡性改革措施,建立尸体原位角膜采集基本技术和配套措施,向自愿捐献角膜的逝者和社会公众宣传,希望在我国遗体捐献立法以前,角膜移植事业能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FilatovVP.Transplantationofcorneafrompreservedcardavereyes.Lancet,1:.
2)李辰,李志杰,姚晓明.眼库.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3)徐亮主编.播撒光明的人们__眼科所45周年流金岁月.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茶馆掌柜
朱志忠
?年2月生于浙江杭州;
?年8月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疗系;
?年9月-年9月河南省眼科研究所;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眼科临床副主任
?-赴西藏医疗队,中印边界巡回医疗手术两年;
?年2月-年9月日本东京顺天堂大学眼科访问学者;美国Emory大学眼科中心博士后研究;
?年10月-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教授,眼科主任(年12月退休,-年医院返聘服务)
?-医院(业务咨询/顾问)
?-期间,先后师从郭秉宽/马镇西/中岛章和StultingRD四位教授;
?-中华眼科学会角膜学组秘书、副组长直至退休;
?-期间,《抗单疱药物的临床研究》、《尸体原位角膜用于角膜移植》、〈治疗性角膜移植〉等临床科研项目曾获省科技进步奖。
?年开始从事角膜病临床和实验研究;在中外眼科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编和参与编著《眼科全书角结膜巩膜分册》、《中华眼科学》、《角膜移植》、《角膜病学》、《实用眼表病学》、《眼表病诊疗的对策与技术》等20多部眼科专著。
年10月起在39健康网开辟《朱志忠教授眼科博客》,每月更新短文10-12篇,向公众推介适合国情的中外眼科进展和应用技术,点击人次已超过人次。
干眼茶馆初心:
医患矛盾是双方交流不畅导致。医生每天几十遍、上百遍地回答患者的医学问题,很累很焦躁;患者由于身体原因更痛苦更焦躁。有一点火星,二者势同水火。干眼茶馆的心愿--让患者在见到医生前就了解病痛的浅显知识,减少医患误会,让社会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