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危险化学品概念及分类
(一)危险化学品概念
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
(二)危险化学品分类
第1类爆炸品
本类化学品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受压、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压力急骤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也包括无整体爆炸危险,但具有燃烧、抛射及较小爆炸危险的物品。
第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本类化学品系指压缩、液化或加压溶解的气体,并应符合下述两种情况之一者:
(1)临界温度低于50℃。或在50℃时,其蒸气压力大于94kPa的压缩或液化气体;
()温度在1.1℃时,气体的绝对压力大于75kPa,或在54.4℃时,气体的绝对压力大于kPa的压缩气体;或在37.8℃时,雷德蒸气压力大于75kPa的液化气体或加压溶解的气体。
第3类易燃液体
本类化学品系指易燃的液体,液体混合物或含有固体物质的液体,但不包括由于其危险特性已列入其它类别的液体,其闭杯实验试验闪点等于或低于61℃。
第4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易燃固体系指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点燃,燃烧迅速,并可能散发出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的固体。自燃物品系指自燃点低,在空气中易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而自行燃烧的物品。遇湿易燃物品系指遇水或受潮时,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易燃气体和热量的物品。
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氧化剂系指处于高氧化态、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并放出氧和热量的物质,包括含有过氧基的无机物其本身不一定可燃,但能导致可燃物的燃烧,与松软的粉末状可燃物能组成爆炸性混合物,对热、震动或摩擦较敏感。
第6类有毒品
本类化学品系指进入机体后,累积达一定的量,能与体液和器官组织发生生物化学作用或生物物理学作用,扰乱或破坏肌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某些器官和系统暂时性或持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物品。
第7类放射性物品
本类化学品系指放射性比活度大于7.4×10^4Bq/kg的物品。
第8类腐蚀品
本类化学品系指能灼伤人体组织并对金属等物品造成损坏的固体或液体。与皮肤接触在4h内出现可见坏死现象,或温度在55℃时,对0号钢的表面均匀年腐蚀率超过6.5mm/y的固体或液体。
二、公司危险化学品名称及分类
序号
危险种类
危险化学品名称
1
酸腐蚀品
氢氟酸(HF)
硝酸(HNO3)
3
盐酸(HCl)
4
浓硫酸(HSO4)
5
三氯氧磷(POCL3)
6
碱腐蚀品
氢氧化钾(KOH)
7
氢氧化钠(NaOH)
8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双氧水(HO)
9
易燃易爆有毒气体
硅烷(SiH4)
10
易燃易爆无色透明液体
三甲基铝(C3H9Al)TMA
11
液化有毒气体
氨气(NH3)
1
易燃液体
异丙醇(IPA)
13
酒精(CH5OH)
14
液化气体
高纯液氧(O)
15
高纯液氮(N)
16
高纯液氩(Ar)
17
有毒品
二甲苯(C8H10)
三、公司各危险化学品基本知识
1、氢氟酸
名称
氢氟酸
英文名称
Hydrofluoricacid
别名
氟化氢溶液
化学式
HF
相对密度(水)
1.6(75%)
稳定性
稳定
熔点(℃)
-83.1℃(纯)
蒸气相对密度(空气)
1.7
最高允许浓度(mg/m3)(空气)
1
沸点(℃)
10℃(35.3%)
外观与性状
无色透明有刺激性臭味的液体。商品为40%的水溶液。与水混溶。
危险特征
危险特性:腐蚀性极强。遇H发泡剂立即燃烧。能与普通金属发生反应,放出氢气而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燃烧(分解)产物:氟化氢。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健康危害: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能穿透皮肤向深层渗透,形成坏死和溃疡,且不易治愈。眼接触高浓度氢氟酸可引起角膜穿孔。接触其蒸气,可发生支气管炎、肺炎等。长期接触可发生呼吸道慢性炎症,引起牙周炎、氟骨病。
储运
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内。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易燃或可燃物、碱类、金属粉末、发泡剂H等分开存放。不可混储混运。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分装和搬运作业时要注意个人防护。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个体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或烟雾时,必须佩戴防毒面具或供气式头盔。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建议佩带自给式呼吸器。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防护服: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手防护:戴橡皮手套。其它:工作后,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再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溢漏处理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面罩,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喷雾状水,减少蒸发。用沙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或用六氟灵溶液冲洗至少15分钟。然后涂抹葡萄糖酸钙软膏。就医治疗。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六氟灵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时给输氧。给予-4%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就医。食入:误服者给饮牛奶或蛋清。立即就医。
灭火方式
消防队员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穿全身防护服。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
、硝酸(HNO3)
名称
硝酸
英文名称
Nitricacid
别名
白雾硝酸;红雾硝酸;硝酸氢;··············硝镪水
化学式
HNO3
相对密度(水)
1.50(无水)
稳定性
稳定
熔点(℃)
-4℃/无水
蒸气相对密度(空气)
.17
爆炸极限(%)
——
闪点(℃)
——
饱和蒸气压(kpa)
4.4kPa(0℃)
最高允许浓度(mg/m3)
——
沸点(℃)
86℃/无水
外观与性状
纯品为无色透明发烟液体,有酸味,与水混溶。
货品危险特征
危险特性:具有强氧化性。与易燃物(如苯)和有机物(如糖、纤维素等)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甚至引起燃烧。与碱金属能发生剧烈反应。具有强腐蚀性。燃烧(分解)产物:氧化氮。
毒性:属高毒类。侵入途径:吸入、食入。健康危害:其蒸气有刺激作用,引起粘膜和上呼吸道的刺激症状。如流泪、咽喉刺激感、呛咳、并伴有头痛、头晕、胸闷等。长期接触可引起牙齿酸蚀症,皮肤接触引起灼伤。口服硝酸,引起上消化道剧痛、烧灼伤以至形成溃疡;严重者可能有胃穿孔、腹膜炎、喉痉挛、肾损害、休克以至窒息等。
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库房内。应与易燃或可燃物、碱类、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不可混储混运。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分装和搬运作业时要注意个人防护。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个体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或烟雾时,必须佩戴防毒面具或供气式头盔。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建议佩带自给式呼吸器。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防护服: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手防护:戴橡皮手套。其它:工作后,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再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溢漏处理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勿使泄漏物与可燃物质(木材、纸、油等)接触,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喷水雾能减少蒸发但不要使水进入储存容器内。将地面洒上苏打灰,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或用%碳酸氢钠溶液冲洗。若有灼伤,就医治疗。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输氧。给予-4%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就医。食入:误服者给牛奶、蛋清、植物油等口服,不可催吐。立即就医。
灭火方式
消防队员必须穿全身耐酸碱防护服。
灭火剂:二氧化碳、砂土、雾状水。
3、盐酸(HCl)
名称
盐酸
英文名称
HydrochloricAcid;Chlorohydricacid
别名
氢氯酸
化学式
HCl
相对密度(水)
1.0
引燃温度(℃)
——
熔点(℃)
-.8℃(纯)
蒸气相对密度(空气)
1.6
爆炸极限(%)
——
闪点(℃)
——
饱和蒸气压(kpa)
30.66kPa(1℃)
最高允许浓度(mg/m3)
15
沸点(℃)
.6℃/0%
外观与性状
无色或微黄色发烟液体,有刺鼻的酸味。与水混溶,溶于碱液。
危险特征
危险特性:能与一些活性金属粉末发生反应,放出氢气。遇氰化物能产生剧毒的氰化氢气体。与碱发生中合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具有强腐蚀性。燃烧(分解)产物:氯化氢。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健康危害:接触其蒸气或烟雾,引起眼结膜炎,鼻及口腔粘膜有烧灼感,鼻衄、齿龈出血、气管炎;刺激皮肤发生皮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病变。误服盐酸中毒,可引起消化道灼伤、溃疡形成,有可能胃穿孔、腹膜炎等。
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库房内。应与碱类、金属粉末、卤素、易燃或可燃物等分开存放。不可混储混运。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分装和搬运作业时要注意个人防护。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
个体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或烟雾时,必须佩戴防毒面具或供气式头盔。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建议佩带自给式呼吸器。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防护服: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手防护:戴橡皮手套。其它:工作后,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再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溢漏处理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面罩,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禁止向泄漏物直接喷水。更不要让水进入包装容器内。用沙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或用%碳酸氢钠溶液冲洗。若有灼伤,就医治疗。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0分钟或用%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输氧。给予-4%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就医。食入:误服者立即漱口,给牛奶、蛋清、植物油等口服,不可催吐。立即就医。
灭火方式
消防队员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穿全身防护服。用碱性物质碳酸氢钠、碳酸钠、消石灰等中和。也可用大量水扑救。
4、硫酸(HSO4)
名称
硫酸
英文名称
SulfuricAcid
别名
磺镪水
化学式
HSO4
相对密度(水)
1.83
稳定性
稳定
熔点(℃)
10.4
蒸气相对密度(空气)
3.4
爆炸极限(%)
——
闪点(℃)
——
饱和蒸气压(kpa)
0.13(℃)
最高允许浓度(mg/m3)
沸点(℃)
~
外观与性状
纯品为无色透明油状液体,无臭。与水混溶。
货品危险特征
危险特性:与易燃物(如苯)和有机物(如糖、纤维素等)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甚至引起燃烧。能与一些活性金属粉末发生反应,放出氢气。遇水大量放热,可发生沸溅。具有强腐蚀性。燃烧(分解)产物:氧化硫。
毒性:属中等毒性。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健康危害:对皮肤、粘膜等组织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对眼睛可引起结膜炎、水肿、角膜混浊,以致失明;引起呼吸道刺激症状,重者发生呼吸困难和肺水肿;高浓度引起喉痉挛或声门水肿而死亡。口服后引起消化道的烧伤以至溃疡形成。严重者可能有胃穿孔、腹膜炎、喉痉挛和声门水肿、肾损害、休克等。慢性影响有牙齿酸蚀症、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硬化。
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库房内。应与易燃或可燃物、碱类、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不可混储混运。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分装和搬运作业时要注意个人防护。
个体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或烟雾时,必须佩戴防毒面具或供气式头盔。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建议佩带自给式呼吸器。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防护服: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手防护:戴橡皮手套。其它:工作后,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再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溢漏处理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面罩,穿化学防护服。合理通风,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勿使泄漏物与可燃物质(木材、纸、油等)接触,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喷水雾减慢挥发(或扩散),但不要对泄漏物或泄漏点直接喷水。用沙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或用%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就医。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输氧。给予-4%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就医。食入:误服者给牛奶、蛋清、植物油等口服,不可催吐。立即就医。
灭火方式
消防队员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穿全身耐酸碱防护服。避免水流冲击物品,以免遇水会放出大量的热量发生喷溅而灼伤皮肤。
灭火剂: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禁止用水。
5、三氯氧磷(POCL3)
名称
三氯氧磷
英文名称
Phosphorusoxychloride
别名
三氯氧化磷、磷酰氯
化学式
POCl3
相对密度(水)
1.68
引燃温度(℃)
——
熔点(℃)
1.
蒸气相对密度(空气)
5.3
爆炸极限(%)
——
闪点(℃)
——
饱和蒸气压(kpa)
5.33\7.3℃
最高允许浓度(mg/m3)
——
沸点(℃)
.1
外观与性状
无色透明发烟液体,有辛辣气味。
危险特征
危险特性:遇水猛烈分解,产生大量的热和浓烟,甚至爆炸。对很多金属尤其是潮湿空气存在下有腐蚀性。燃烧(分解)产物:氯化氢、氧化磷、磷烷。
健康危害:本品遇水蒸气分解成磷酸与氯化氢,含磷可致磷中毒。对皮肤、粘膜有刺激腐蚀作用。毒性与光气类似。急性中毒:短期内吸入大量蒸汽,可引起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咽喉炎、支气管炎;严重者可发生喉头水肿窒息、肺炎、肺水肿、紫绀、心力衰竭。亦可发生贫血、肝脏损害、蛋白尿。口服引起消化道灼伤。眼和皮肤接触引起灼伤。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眼及呼吸道刺激症状。
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超过5℃,相对湿度不超过75%。包装必须密封,切勿受潮。应与还原剂、活性金属粉末、醇类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还原剂、活性金属粉末、醇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
个体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必要时,建议佩戴自给式呼吸器。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手防护:戴橡胶耐油手套。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彻底清洗。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溢漏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立即隔离m,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在专家指导下清除。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无腐蚀症状者洗胃。忌服油类。就医。
灭火方式
灭火剂:干粉、干燥砂土。禁止用水。
6、氢氧化钾(KOH)
名称
氢氧化钾
英文名称
Potassiumhydroxide;Causticpotash
别名
苛性钾
化学式
KOH
相对密度(水)
.04
稳定性
稳定
熔点(℃)
.4℃
蒸气相对密度(空气)
――
爆炸极限(%)
――
闪点(℃)
――
饱和蒸气压(kpa)
0.13kPa(℃)
最高允许浓度(mg/m3)(空气)
沸点(℃)
℃
外观与性状
白色晶体,易潮解。溶于水、乙醇,微溶于醚。
货品危险特征
危险特性:本品不会燃烧,遇水和水蒸气大量放热,形成腐蚀性溶液。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热。具有强腐蚀性。燃烧(分解)产物:可能产生有害的毒性烟雾。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健康危害:本品有强烈腐蚀性。吸入后强烈刺激呼吸道或造成灼伤。皮肤和眼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口服灼伤消化道,可致死。
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干燥清洁的库房内。注意防潮和雨淋。应与易燃或可燃物及酸类分开存放。分装和搬运作业时要注意个人防护。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雨天不宜运输。
个体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必要时佩带防毒口罩。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防护服: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手防护:戴橡皮手套。其它:工作后,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溢漏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用清洁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以少量加入大量水中,调节至中性,再放入废水系统。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若有灼伤,就医治疗。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或用3%硼酸溶液冲洗。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患者清醒时立即漱口,口服稀释的醋或柠檬汁,就医。
灭火方式
灭火方法:雾状水、砂土。但须防止物品遇水产生飞溅,造成灼伤。
7、氢氧化钠(NaOH)
名称
氢氧化钾
英文名称
Potassiumhydroxide;Causticpotash
别名
苛性钾
化学式
KOH
相对密度(水)
.1
稳定性
稳定
熔点(℃)
.4℃
蒸气相对密度(空气)
――
爆炸极限(%)
――
闪点(℃)
――
饱和蒸气压(kpa)
0.13(℃)
最高允许浓度(mg/m3)(空气)
沸点(℃)
℃
外观与性状
白色不透明固体,易潮解。
货品危险特征
危险特性: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热。遇潮时对铝、锌和锡有腐蚀性,并放出易燃易爆的氢气。本品不会燃烧,遇水和水蒸气大量放热,形成腐蚀性溶液,具有强腐蚀性。燃烧性:本品不燃。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健康危害:本品具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粉尘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和眼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酸类、碱金属、胺类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个体防护措施
工程防护:密闭操作。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个人防护: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必须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必要时,佩戴空气呼吸器;穿橡胶耐酸碱服;戴橡胶耐酸碱手套。工作现场严禁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溢漏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量泄漏:避免扬尘,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出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误服者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灭火方式
灭火方法:用水、砂土扑救,但须防止物品遇水产生飞溅,造成灼伤。
8、双氧水(HO)
名称
过氧化氢
英文名称
Hydrogenperoxide
别名
双氧水
化学式
HO
相对密度(水)
1.46(无水)
自燃温度(℃)
No
熔点(℃)
-℃/无水
蒸气相对密度(空气)
No
稳定性
稳定
闪点(℃)
No
饱和蒸气压(kpa)
0.13(15.3℃)
最高允许浓度(mg/m3)
――
沸点(℃)
℃/无水
外观与性状
无色透明液体,有微弱的特殊气味。
危险特征
危险特性:爆炸性强氧化剂。过氧化氢本身不燃,但能与可燃物反应放出大量热量和氧气而引起着火爆炸。过氧化氢在pH值为3.5~4.5时最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极易分解,在遇强光,特别是短波射线照射时也能发生分解。当加热到℃以上时,开始急剧分解。它与许多有机物如糖、淀粉、醇类、石油产品等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在撞击、受热或电火花作用下能发生爆炸。过氧化氢与许多无机化合物或杂质接触后会迅速分解而导致爆炸,放出大量的热量、氧和水蒸气。大多数重金属(如铁、铜、银、铅、汞、锌、钴、镍、铬、锰等)及其氧化物和盐类都是活性催化剂,尘土、香烟灰、碳粉、铁锈等也能加速分解。浓度超过74%的过氧化氢,在具有适当的点火源或温度的密闭容器中,会产生气相爆炸。燃烧(分解)产物:氧气、水。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健康危害:吸入本品蒸气或雾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眼直接接触液体可致不可逆损伤甚至失明。口服中毒出现腹痛、胸口痛、呼吸困难、呕吐、一时性运动和感觉障碍、体温升高等。个别病例出现视力障碍、癫痫样痉挛、轻瘫。
储运
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内。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易燃或可燃物、还原剂、酸类、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日光曝晒。禁止撞击和震荡。
个体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身体防护:穿聚乙烯防毒服。手防护:戴氯丁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工作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溢漏
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汽、保护现场人员、把泄漏物稀释成不燃物。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废弃物处置方法:废液经水稀释后发生分解,放出氧气,待充分分解后,把废液冲入下水道。
急救
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灭火
方式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防火防毒服。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冷却火场容器,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灭火剂:水、雾状水、干粉、砂土。
9、硅烷(SiH4)
名称
硅烷
英文名称
Silane
别名
硅烷、甲硅烷
化学式
SiH4
相对密度(水)
0.55
自燃温度(℃)
℉(85℃)
熔点(℃)
-.0C
蒸气相对密度(空气)
1.1
爆炸极限(%)
1.4~96
闪点(℃)
--
饱和蒸气压(kpa)
无资料
临界温度(℃)
6℉(-3.5℃)
沸点(℃)
-.7C
外观与性状
无色气体,有窒息影响。
货品
危险特征
危险特性:与空气接触可能自燃、必须考虑到没有发火的释放是极其危险的,不应接近。
燃烧(分解)产物:包括氧化硅在内的燃烧产物。侵入途径:吸入。健康危害:急性潜在健康影响.暴露途径:眼接触:硅烷会刺激眼睛。硅烷分解产生无定型二氧化硅。眼睛接触无定型二氧化硅颗粒会引起刺激。摄入:摄入不可能成为接触硅烷的途径。吸入:吸入高浓度的硅烷会引起头痛、恶心、头晕并刺激上呼吸道。硅烷会刺激呼吸系统及粘膜。过度吸入硅烷会引起肺炎和肾病,暴露于高浓度气体中还会由于自燃而造成热灼伤。
皮肤接触:硅烷会刺激皮肤。硅烷分解产生无定型二氧化硅。皮肤接触无定型二氧化硅颗粒会引起刺激。
潜在健康影响:过份暴露造成的病状恶化,有皮肤和呼吸道疾病的人暴露在硅烷及其分解物会加重。
储运
注意事项
在通风良好、安全且不受天气影响的地方存储。钢瓶应直立摆放。且保持保护性阀盖和输出阀的密封完好。存储区域应远离频繁出入处和紧急出口。储存区域内不应有火源,储存区内所有电器必须有防爆设施。易燃物存放区应与氧及氧化物存放区最少相距0ft。或者在中间放置至少5英尺高的非易燃材料作为屏障,以保证能耐火半小时。储存区和使用区内应有“禁止吸烟和使用明火”的告示牌。
存储温度不可高于15℉(5℃)。将空瓶与满瓶分开存放。避免过量存储和存储时间过长。使用先进先出系统。应考虑在储存区内安装测漏器和报警设备。
个体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能引起快速窒息的高浓度也在其燃烧极限范围内,不能进入。
紧急情况:需使用逃生用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佩戴防溅眼镜或有侧防护的安全眼镜和面罩。确保使用该产品的附近区域有安全淋浴及洗眼器。
身体防护:在紧急情况时使用防火衣。
手防护:当操作钢瓶时使用工作手套,在紧急情况时使用防火手套,处理泄漏时戴两付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时使用恰当的身体防护用品,推荐使用防静电衣,操作钢瓶时建议穿安全鞋。
溢漏处理
撤离立即受影响区域。硅烷是一种可自燃气体。该气体通常与空气接触会引起燃烧并放出很浓的白色的无定型二氧化硅烟雾。不受控制的泄漏需要由经过培训的人员按照事先拟好的计划进行处理。硅烷的泄漏一般都会引起火灾。如果硅烷泄放时压力过高或速度过快会引起滞后性的爆炸。泄漏的硅烷如没有自燃会非常危险,不要靠近。如有可能切断泄漏的气源,隔离泄漏的钢瓶。如果不能阻止泄漏(或不能接近阀门),让钢瓶在原地泄放或将钢瓶移到一个安全的地方泄放。若从容器内及泄压阀或其他阀门泄漏,请与供商联系。若泄漏来自用户系统,关掉钢瓶阀门,在修复前一定要泄压并用惰性气体吹扫。所有人员都要有防护,泄漏区要受到控制。所有应急反应人员都要有适当的防护。监测周围环境中的硅烷含量。只有硅烷含量在允许范围内时,人员才能在没有自给式呼吸器的情况下进入。进入前要争取关闭气体的总阀门。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用大量的水冲洗最少15分钟。脱掉已暴露在硅烷中或被污染的衣服,小心不要接触到眼睛。如果患者有持续的刺激感或其他进一步的健康影响需立即进行医疗处理。
眼睛接触:立即用水冲洗最少15分钟,水流不要太快,翻开眼睑。使受难者为“O”形眼,寻求眼科处理。
吸入:将患者尽快移到空气清新处。如有必要由受过培训的人员进行输氧或人工呼吸。
食入:摄入不可能成为接触硅烷的途径。
医生须知:如有必要需吸氧。观察患者是否有肺炎初期症状。
灭火方式
切断气源灭火。用水雾减少空气中形成的燃烧产物。从最远的距离用水冷却暴露在火焰中的钢瓶。
10、三甲基铝
名称
三甲基铝
英文名称
Trimethylaluminium
别名
TMA
化学式
C3H9Al
相对密度(水)
75kg/m3
引燃温度(℃)
—(高度易燃)
熔点(℃)
15.8℃
蒸气相对密度(空气)
——
爆炸极限(%)
—(遇水爆炸)
闪点(℃)
——
饱和蒸气压(kpa)
1.1
最高允许浓度(mg/m3)
0.5
沸点(℃)
17.1℃
外观与性状
三甲基铝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透明液体,反应性极强,空气中自燃,瞬间就能着火。与具有活性氢的酒精类、酸类激烈反应,与水反应激烈,即使在冷水中也能产生爆炸性分解反应,遇水爆炸,生成氢氧化铝与甲烷,有时还能发火。在℃时缓慢分解产生甲烷。与AsH3、PH3、醚类、叔胺及其它路易士碱形成稳定的络合物。能与己烷、庚烷等脂肪烃及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烃以任意比例混溶。用烃系溶剂烯释到5%以下的三甲基铝失去其自燃性。”
货品
危险特征
危险特性:三甲基铝在空气中自燃。遇水爆炸,生成氢氧化铝与甲烷。
毒性:有毒类。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健康危害:本品不可能以原形吸入人体内,在空气中自燃产生的氧化铝烟雾能刺激和腐蚀眼、皮肤和呼吸道粘膜,严重时引起肺水肿。急性中毒:抑制神经系统,降低耗氧量,大脑和内脏充血,严重时会引起死亡。烷基铝对人的不幸事件大多与火灾和烧伤有关,死亡病例发生在中毒后36-7小时。
储运
注意事项
存放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远离热源、火焰、火花或潮湿的环境,在一个密封的容器或气缸,使用氮气密封。远离不相容的材料、火源和未受过训练的人。严禁与水接触,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个体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避免与皮肤和眼睛接触,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身体防护:穿镀铝防火隔热服。手防护:戴镀铝防火隔热手套。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溢漏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尽可能切断泄漏源。佩戴自给式呼吸器和防火隔热服,用干砂或蛭石进行覆盖,使泄漏物缓慢燃烧直至看不见烟雾为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撤离源瓶至安全区域。防止泄漏物进入下水道。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和鞋,用大量肥皂水或清水彻底冲洗皮肤,立即进行医治,否则被腐蚀的皮肤上未经处理的伤口难以愈合。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立即就医,在送医途中继续冲洗。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大量吸入需立即就医。食入:用水漱口,然后大量饮水,切勿给失去知觉者喂食任何东西。不要催吐,可能引起口腔和喉咙内化学性烧伤。就医。
11、氨气(NH3)
名称
氨
英文名称
Ammonia
别名
氨气、液氨
化学式
NH3
相对密度(水)
0.8(-79℃)
自燃温度(℃)
熔点(℃)
-77.7
蒸气相对密度(空气)
0.6
爆炸极限(%)
15.7~7.4
闪点(℃)
--
饱和蒸气压(kpa)
(5.7℃)
最高允许浓度(mg/m3)
30
沸点(℃)
-33.5
外观与性状
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体。易溶于水、乙醇、乙醚。
货品
危险特征
危险特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燃烧(分解)产物:氧化氮、氨。
毒性:属低毒类。侵入途径:吸入。健康危害:低浓度氨对粘膜有刺激作用,高浓度可造成组织溶解坏死。急性中毒:轻度者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咯痰等;眼结膜、鼻粘膜、咽部充血、水肿;胸部X线征象符合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中度中毒上述症状加剧,出现呼吸困难、紫绀;胸部X线征象符合肺炎或间质性肺炎。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肺水肿,或有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剧烈咳嗽、咯大量粉红色泡沫痰、呼吸窘迫、谵妄、昏迷、休克等。可发生喉头水肿或支气管粘膜坏死脱落窒息。高浓度氨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液氨或高浓度氨可致眼灼伤;液氨可致皮肤灼伤。
储运
注意事项
易燃、腐蚀性压缩气体。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卤素、酸类等分开存放。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验收时要注意品名,注意验瓶日期,先进库的先发用。槽车运送时要灌装适量,不可超压超量运输。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中途不得停留。
个体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建议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手防护:戴橡胶手套。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溢漏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高浓度泄漏区,喷含盐酸的雾状水中和、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残余气或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通风橱内。储罐区最好设稀酸喷洒设施。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小量泄漏(00L)
大量泄漏(00L)
紧急隔离(米)
疏散距离(米)
紧急隔离(米)
疏散距离(米)
白天
夜间
白天
夜间
30
00
00
60
1
废弃物处置方法:建议废料液用水稀释,加盐酸中和后,排入下水道。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应用%硼酸液或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就医。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灭火方式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防火防毒服。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雾状水、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砂土。
1、异丙醇(IPA)
名称
-丙醇
英文名称
-propanol;isopropylalcohol
别名
异丙醇,二甲基甲醇
化学式
C3H8O/CH3CHOHCH3
相对密度(水)
0.79
引燃温度(℃)
熔点(℃)
-88.5
蒸气相对密度(空气)
.07
爆炸极限(%)
.0-1.7
闪点(℃)
1
饱和蒸气压(kpa)
4.4(0℃)
最高允许浓度(mg/m3)
00
沸点(℃)
80.3
外观与性状
无色透明液体,有似乙醇和丙酮混合物的气味。溶于水、醇醚、苯、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
货品危险特征
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接触会猛烈反应。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毒性:属微毒类。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健康危害:接触高浓度蒸气出现头痛、倦睡、共济失调以及眼、鼻、喉刺激症状。口服可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倦睡、昏迷甚至死亡。长期皮肤接触可致皮肤干燥、皲裂。
储运
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内。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库房外。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桶装堆垛不可太大,应留墙距、顶距、柱距及必要的防火检查走道。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灌装时应注意流速(不超过3米/秒),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个体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佩戴过滤式防毒面罩(半面罩)。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手防护:戴乳胶手套。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溢漏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洗胃。就医。
灭火方式
灭火方法: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灭火剂: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13、无水乙醇(酒精)
名称
乙醇
英文名称
Ethanol,absolute
别名
酒精
化学式
CH6O/CH3CHOH
相对密度(水)
0.79
引燃温度(℃)
4
熔点(℃)
-.3
蒸气相对密度(空气)
1.59
爆炸极限(%)
3.3-19
闪点(℃)
1.78
饱和蒸气压(kpa)
5.85(0℃)
最高允许浓度(mg/m3)
——
沸点(℃)
78.3
外观与性状
无色透明液体,有酒香,与水互溶,混溶于甘油、醚、氯仿等多种有机溶剂。
货品危险特征
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接触发生化学反应或引起燃烧。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毒性:属微毒类。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健康危害:本品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首先引起兴奋,随后抑制。急性中毒:急性中毒多发生于口服。一般可分为兴奋、催眠、麻醉、窒息四阶段。患者进入第三或第四阶段,出现意识丧失、瞳孔扩大、呼吸不规律、休克、心力循环衰竭及呼吸停止。
储运
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内。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库房外。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桶装堆垛不可过大,应留墙距、顶距、柱距及必要的防火检查走道。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露天储罐夏季要有降温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灌装时应注意流速(不超过3米/秒),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
个体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佩戴滤式防毒面罩(半面罩)。眼睛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溢漏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就医。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灭火方式
灭火方法: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灭火剂: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14、高纯液氧(O)
名称
氧(压缩的)
英文名称
Oxyg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