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第三届华厦眼科国际论坛上,医院集团眼表与角膜病学组组长、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眼表及角膜病学科带头人吴护平教授接受了《国际眼科时讯》的采访,吴教授详细介绍了福建省的角膜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对于角膜溃疡治疗中经常涉及到的激素的使用、角膜交联技术的应用也分享了他的经验,最后还向我们介绍飞秒激光在角膜移植领域的应用。
福建地区角膜疾病流行病学特征福建省的感染性角膜疾病,最常见的当属真菌性角膜溃疡,这与福建省地理特征相关,众所周知,福建省多山区,且拥有全国最高的森林覆盖率,这些因素导致了福建省的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发病率比较高。
前几年,吴护平教授曾带领团队做过真菌性角膜溃疡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结果表明,福建省真菌性角膜溃疡高发季节在10-12月,患者年龄40-60岁比较多见,统计学分析显示,其中真正有植物性外伤史的患者只占30%左右,大多数患者并没有明确的外伤史或感染史,且大多数患者都来自农村或者山区,这表明福建省的真菌性角膜溃疡发病原因主要跟卫生以及就医环境有关。从病原微生物类型来看,福建省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有60%的患者是由镰刀菌引起,20%由曲霉菌等其他真菌引起。
另外,发病率较高的为单疱病毒性角膜炎,该类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晚期患者明显影响视力需行角膜移植手术。除此之外,角膜化学伤,圆锥角膜,角膜营养不良等也有一定的病例数。
激素在角膜溃疡中的使用对于真菌性角膜溃疡,激素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是禁用的。
其他类型感染性疾病,比如病毒性和细菌性的角膜溃疡,在强有力的抗生素治疗的前提下,角膜病变处于修复阶段时,可适量使用激素以减少瘢痕的形成。单疱病毒性角膜炎,除了上皮型病变,其他几种类型疾病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可以根据个性化治疗的原则适量使用激素。
总的来说,在整个感染性角膜炎的治疗中,激素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临床医生要特别注意,谨慎选择,适可而止。
角膜交联技术在角膜溃疡中的应用厦门大学附属眼科中心是国内最早引医院之一。原本角膜交联技术主要应用于圆锥角膜病变,但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角膜溃疡的患者数量众多,因此在大量动物实验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吴教授在很早期就将角膜交联技术应用到感染性角膜病变的治疗中。
对于细菌性角膜溃疡,角膜交联技术只是辅助性手段,必须在强有力的抗生素治疗前提下,角膜病变的厚度在以上,或者角膜有发生自融的可能,这种情况下才可以用角膜交联技术辅助治疗,以防止角膜继续变薄或者自融。
对于真菌性角膜溃疡,应用角膜交联技术有三个原则需要注意。
(1)要确定真菌菌种。根据谢立信院士的研究结果,真菌的生长方式有水平、垂直和缝合三种,而角膜交联技术只适用于水平生长的真菌感染。对于垂直生长的真菌,由于角膜交联技术的最大照射深度只有um左右,所以不适合这种情况下应用。所以第一点是要选择好菌种。临床实践中一般以镰刀菌属最为常见。
(2)在角膜溃疡深度处于可应用范围内的前提下,利用激光共聚焦进行引导,能够充分发挥角膜交联技术的优势。
(3)菌种以水平生长方式生长而使用全方位抗真菌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的情况下,使用角膜交联辅助治疗,相互结合能够加速角膜溃疡的愈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角膜交联术用于其他类型的角膜溃疡角膜交联术一直以来都应用于圆锥角膜和各种感染性角膜的治疗,而对于其他类型的角膜病变,角膜交联术也一直都在尝试。
比如各种原因导致的眼睑闭合不全,角膜发生无菌性溃疡,在病因治疗的同时,将角膜交联技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能够大大降低角膜穿孔的危险。
对于暴露性角膜炎,在睑缘缝合之前,也可以先行角膜交联加固角膜,再做睑缘缝合,临床实践也显示出不错的效果。
对于免疫性角膜溃疡,尤其是患有免疫性边缘角膜溃疡的儿童,厦门大学附属眼科中心已经有几十例这样的病患,在最长五年的随访中,初步结果表明,只要注重早期干预,结合免疫治疗就能够取得一定的积极效果。而更多的数据结论还需要远期观察。
飞秒激光在角膜移植上的优势飞秒激光辅助的角膜移植手术,符合精准医学的要求,是角膜移植领域近年来最大的进步之一。而近几年成分角膜移植的提出与开展,更需要飞秒激光来帮助实现。
以圆锥角膜为例,随着显微技术的发展,以及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排斥的风险,目前国际主流治疗手段一般以板层角膜移植手术为主,现在飞秒激光辅助的板层角膜移植,大大降低了移植手术难度,厦门大学附属眼科中心目前的圆锥角膜手术都是在飞秒激光辅助下进行的,通过前节OCT监测角膜厚度,个体化的设计板层切削,飞秒激光完成植片植床的制作,大大降低了手术难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患者术后视力提高更明显,甚至对于部分急性圆锥角膜也采用该种方式,这也是国际公认的治疗手段。
而在角膜深板层内皮移植手术中,飞秒激光使得制作植片也变得很容易,想要的厚度能够精准且方便地达到。这对于中国的国情,角膜来源极其匮乏的现实情况下,让可用角膜一材多用,飞秒激光可以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以厦门大学附属眼科中心为例,一只新鲜眼球供体,在飞秒激光的帮助下,可做成浅板层,深板层以及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一只眼球可以移植到三四个患者身上,这都是飞秒激光在角膜移植上的巨大贡献和优势。
专家简介吴护平
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医院集团眼表及角膜病学组组长
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眼表及角膜病学科带头人
中国医师学会免疫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会员
福建省眼科学会委员
厦门市眼科学会秘书
厦门市拔尖人才
厦门市人大代表
厦门市十佳青年医师
厦门市高级职称评审专家
美国视觉与眼科研究学会(ARVO)会员
国际眼表疾病学会(IOSS)会员
福建省、厦门市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通讯编委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编委
中国眼表网首席专家
近年来一直从事眼表及角膜病领域的临床及基础应用研究工作,已在《中华眼科杂志》等国内外眼科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受邀到各种国内外学术交流50多次。主持国家省市级以上课题11项,项目总经费高达余万。培养博士后1人,硕士研究生6人,联合培养博士生9名。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福建省及市级科技进步奖8项。作为主编完成专著3部,发明专利1项。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经本网同意并在文章顶部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