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探讨
结膜瓣遮盖与角结膜移动术是治疗角膜溃疡的常用手术。很多兽医朋友可能会困惑,同样一个角膜溃疡,什么时候用结膜瓣?什么时候用角结膜移动术?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两个手术的应用区别。
结膜瓣遮盖术VS角结膜移动术结膜瓣遮盖术
术式:
分离健康结膜→遮盖角膜创伤部→将结膜与角膜缝合→结膜创口缝合(如有)→术部封闭(角膜保护镜、眼睑缝合或瞬膜遮盖等)
类型:
带蒂、岛状、桥状、度或度遮盖等
目的:
对脆弱的角膜进行物理防护
通过结膜血管对角膜进行营养供给以加快角膜修复
(小范围角膜穿孔时)遮闭穿孔,防止眼内物质渗出
图:带蒂结膜瓣遮盖手术
结膜瓣手术不需要非常复杂的眼科器械,通常也无需专业的眼科手术显微镜,手术相对简单。对基质层、后弹力层膨出的角膜溃疡的修复效果良好。如溃疡穿孔面积不大,此手术也能适用。因此适用范围非常广,也是眼科专业兽医初期起步时非常容易上手的一个手术。
图:角膜穿孔使用带蒂结膜瓣遮盖术术8周后
但结膜瓣手术的缺点也显而易见。最大的缺点就是术后角膜的瘢痕化(白色混浊,如上图)。特别是靠近角膜中心的术后瘢痕化,对预后视力的影响极大。很多久治不愈的角膜溃疡,也许饲主提出的目标是“恢复角膜健康,让动物能看见”,但如果我们兽医,特别是眼专科兽医,仅仅以如此“低标准”的治疗目的来要求自己,是远远不够的。眼科治疗的最大目标应该是“尽量将病情恢复至疾病发生前的状态”,对角膜溃疡诊治而言,我们的治疗目标应该是“尽量恢复角膜透明性,使视力恢复程度最大化”,而不应该仅仅是“把溃疡治好”就完事。说白了,原来小小一块溃疡区域,结果你术后半个角膜都发白看不见,视力比以前更差了,你好意思说把眼睛治“好”了吗?
另外,结膜瓣手术的另外一个缺点是:对角膜穿孔的支撑力较差。经常有兽医反映结膜瓣手术后,原来的溃疡部位有鼓泡(凸起)现象,为什么?因为结膜是相对柔软的组织,延展性强、弹性大,角膜穿孔时房水等眼内物质向外溢出,就像吹泡泡一样将结膜瓣吹大了。穿孔越大,结膜瓣支撑力越差,术后房水溢出风险越高,更不适用结膜瓣遮盖手术。
角结膜移动术
术式:
去除变性角膜(四方切除)→相邻部位角膜半层分离→角巩膜缘结膜分离→角巩膜缘分离→病变部位的遮盖→角膜与角膜缝合→结膜与角膜缝合→结膜创口缝合→术部封闭(角膜保护镜、眼睑缝合或瞬膜遮盖等)
类型:
通常仅1种(四方-小梯形-大梯形切割)
目的:
用健康角膜遮盖角膜缺失部位(如溃疡或穿孔)以进行物理填补
通过健康角膜基质和上皮的移动,迅速恢复病变部位角膜基础机能
(角膜穿孔时)遮闭穿孔,防止眼内物质渗出
角结膜移动术是7、8年前开始在兽医界流行起来的一种手术。简单而言就是将病变的角膜用周围的健康角膜来代替。因为健康角膜不做全层切除,没有完全脱离,所以严格而言称不上“移植”,称作“移动”术更为合适。另外需注意没有办法仅仅移动健康的角膜,与角膜相连接的结膜也需进行分离和移动,因此称“角结膜移动术”。
图:角膜穿孔使用角结膜移动术术8周后
相比结膜瓣遮盖手术,角结膜移动术的优势在于:
术后愈合部位瘢痕少、透明度高,视力恢复效果佳
对角膜穿孔支撑力强,术后无鼓包或房水溢出
同时需要注意,角结膜移动术的缺点在于:
需专业手术显微镜,手术难度相对较大
不适用于面积较大的溃疡或穿孔(可供移动的健康角膜面积不足)
用于猫时可能造成猫角膜黑色坏死症(理论上)
术后角膜透明度高、视力保留效果好,使角结膜移动术逐渐在某些病例中替代了结膜瓣遮盖术。另外对于较大穿孔的修复,仍建议使用角结膜移动术。
结论
对于角膜中心的溃疡,尽量使用角结膜移动术,减少术后瘢痕化对视力的影响。对于非角膜中心的、较浅的溃疡,可以使用结膜瓣遮盖。医院,即使溃疡部不接近角膜中心,也应尽量使用角结膜移动术来代替结膜瓣遮盖,保证术后整个角膜的透光性。最后,对于较深的、且因面积过大而无法使用角结膜移动术的溃疡,可能需要考虑使用角膜补片或角膜移植等其他方法,我们会在今后的推送中再和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