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女孩杨玉琴:渴望自由的眼睛
左手拿着一部具有放大功能的“老人手机”照着本子,脸蛋几乎趴在课桌上了,一笔,然后一画,这样写出来的字就不会出格子了。别的孩子十几分钟能写完的作业,她常常要花上几个小时。
这个小女孩叫杨玉琴,家住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洗溪镇梁家潭乡红岩村。从吉首出发到她家,开车要近3个小时,一天仅有两趟进出山里的巴士。破旧的木房子,简单的农具和碗筷组成了他们这个家。
一个14岁的孩子为什么要凭借“老人机”才能勉强写字读书?因为,她从出生的第三天就被发现角膜灰白,正常的角膜是透明的。
之后,杨玉琴的父亲带着她到吉首、长沙、医院求医问药,医生给出的回答是:“角膜坏死,除非进行角膜移植”。等待合适的角膜供体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昂贵的手术费用更让父亲犯了难。杨玉琴的治疗因此中断,眼疾一搁置就是5年。
家徒四壁,雪上加霜。杨玉琴的爷爷奶奶将近耄耋之年,多有病痛。父亲在一次偶然的事故中,左手的三根手指断了,造成终身残疾,母亲因此离家出走,再无音讯。杨玉琴的父亲靠着打工每月多块钱,供她和弟弟上学,维持一家老小的生计。可是,这个家庭并没有放弃希望,他们努力供孩子上学,在学校符书记的担保和帮助下,杨玉琴开始在学校上课,“即使看不到,听课也要上这个学”。为此,一家五口从红岩村搬到了学校附件一间10平面的出租木屋里,这里白天如同晚上一般昏暗,并排放着的两张床,破旧的被褥,空气闭塞地让人透不过气来。
生活的困苦,眼疾的折磨并没有打垮这个苗家女孩。她乐观,爱说,爱笑,有一群喜欢和她玩的同学和朋友。她说,如果眼睛能治好,她希望能和同学们一起上体育课,一起跑步和玩耍,就像她写的作文“自由的眼睛”。她还喜欢画画,她偷偷告诉爷爷,她长大了要当一名画家。
在湘西州慈善总会、小背篓爱心助学协会爱心人士将这个女孩医院进行检查后,医院院长黄慧表示,玉琴患的是角膜盲症,如果不及时治疗,会越来越严重,导致完全失明,而唯一的办法就是角膜移植。为帮助这个女孩,黄院长把玉琴的检查资料传医院眼表与角膜病学组主任、长沙爱尔眼库执行主任王丛香医师和长沙爱尔眼库协调员杨丽红女士。
得知玉琴的情况后,杨丽红决定为这个勤奋乐观的孩子争取救治的机会。而爱眼公益基金会于近日发起的“‘你是我的眼’角膜盲症患者救助计划”让她喜出望外,因为该活动正在征集10名角膜盲症特困患者,为他们提供角膜移植的机会。杨丽红将杨玉琴的资料上报之后,很快就通过了审核。
接下来就是等待合适的眼角膜供体和确定治疗方案了。拥有数十年,近千例角膜移植手术经验,擅长疑难眼表及角膜病诊断与治疗的王丛香主任将为孩子进行复检,确定手术治疗方案。杨丽红介绍,一旦找到与玉琴年纪相仿,角膜内皮情况良好的新鲜角膜将第一时间通知她来院检查和手术。
据悉,角膜盲症是我国主要致盲眼病之一,国家卫计委数据显示,我国有多万眼角膜盲症患者,其中20%以上病情恶化后需要通过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光明,否则面临失明危机。
为此,爱眼公益基金会联合医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角膜盲症救助计划,为特困的患者提供角膜移植的机会。
本次救助计划也将依托7家爱尔眼库及8家红十字角膜登记接收站一起为患者募集适合手术的角膜材料。
图1:在学校附件租住的屋子墙壁上,用透明胶带粘贴的这篇作文”渴望自由的眼睛”,代表了这个乐观,实则敏感的女孩子的内心。
图2:玉琴在画画
图3:课本上的字通过手机放大了再看,看不了一会就会流泪疼痛。
图4:杨玉琴在红岩村的家
图5:爷爷希望孙女的眼睛尽快好起来,他和奶奶都希望能把自己的角膜给玉琴用。
图6:在租住的房子墙壁上挂满了杨玉琴的画作“江南、秋天、白雪公主、姐妹、花树”,谈到画画,她话语异常多了起来。
图7:玉琴的画作上写着“我从小一直画画,我喜欢画画”。
图8:在五年级一班的教室,孩子们说喜欢跟杨玉琴玩的时候,玉琴面露羞涩。
图9:医院,医生在给她检查眼睛,从实时传递的电脑上看到,杨玉琴的角膜是灰白色的,呈混浊状。
图10:黄慧院长与玉琴握手,希望帮助这个孩子渡过难关,实现当画家的梦想。
爱尔眼科·服务中国
全国连锁
中国首家上市医疗机构
股票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