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荔枝酥 发布时间:2025/1/25 17:10:48 点击数: 次
知识即美德。——苏柏语老父凌晨休克了一次,刚好手机也休克了,惊动了好多同窗好友,最后医生还是用科学救了他性命,而不是请来阿Q喊口号、读标语用精神胜利法。摆道场做法事诵经念咒是超度亡灵,总是在人死后。我更理解鲁迅先生的心情了。上周备课又闻讲课一定要有中心思想,要思想正确、觉悟高尚、精神伟大,不禁又狼狼地冲击了我弱小的心灵。什么都要有中心思想,据闻是苏俄的流产。但纯俄爷老陀却说人是不肯被设定的,总要从地下室中爬出来,明知不理性也要搞搞怪才爽歪歪。所以汉语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理解,委实令当代作家羞愤欲死了,自觉苟延残喘于世,卷上问题无能答者,不禁哀叹连自己也不懂自己,自己证明不了自己是自己。哥德尔证明不如一张汉语试卷。诚然,作文如产子,一经诞下即为独立自由体,儿大不鸟爷。所以古人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西人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既然这么有个性,还考个玩人?呵,正因如此,才需要组织和领导,来统一思想、管理精神。古文阅读理解的作者就要幸运多了,总之早已没眼看了。《诗》中情真欲朴者众,但儒犬们硬是要把纯洁真挚美好的爱情说成是肮脏虚伪丑陋的政治,关关!若不虚仁假义,则被儒犬们批为觉悟不高、思想不成熟,要留狱察看,雎鸠!这世上有什么比吃饭更重要的吗?有!耶稣的信徒开吃前要对他造的上帝谢主隆恩。小时候看《十万个为什么》,前面有大段的话语,师长教导,先虔诚拜读,再看后面的科学知识就会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一看就懂,无所不通,所有的为什么都变成了没什么。一加一有没有中心思想?等于几才是思想觉悟高?在指鹿为马的朝代,一加一等于n,n是几只看赵高的心情,若他有爱情答案就简单多了。我自小接受唯物主义教育,深以为然,及长,又以科学唯美——大美、至美,“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大道至简,此与古希苏柏的“知识即美德”相通,古今中外一也,可见宇宙一体,真理周流其中,遍及宏微,概莫能外。知识即美德。追求知识、追求真理,就是最好的思想教育,就是最高的精神觉悟。所以无须再画蛇添足,若然,则可能另有所图,是老马说的“目的是为手段服务”。现实和理论亦然,中央党校的校训“实事求是”是最高的思想觉悟,马克思说教育的本质是“人的解放”是最好的思想教育。所以老师与学生一起将科学知识弄明白,此过程本身就是思想教育。尊重事实,坚持真理。思想教育简单如是,但有时却变得如斯艰难。我曾经也被卷进这洪流里,随波逐流,没有坚持砥柱中流,终被湮灭。余烬残灰,浪破留渍,存文于此,见我胡扯。我扯乎得好像真的是周易发明了二进制,伏羲(不是诱惑亚当、夏娃偷食禁果那条,是缠着女娲娘娘那条)或文王好像就是计算机的鼻祖,再扯两下,我就图灵上身,计算机就成了自己的发明专利了……我戴上口罩,又赶去送饭了。人间世,美梦最难醒。在地理教学中挖掘思想教育摘要:教学是手段,教育是目的,本文通过教学实例探讨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挖掘思想教育,做到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达到教育的目的。关键词:地理教学;教育;乡土地理;传统思想我们在大学念的专业是叫地理教育,而不是叫地理教学;我们说“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而不是说忠诚于党的教学事业,可见教学不等于教育。两者的关系是教育包含了教学并高于教学,教育是目的和结果,教学是手段和过程。可叹人们常将手段当目的。若将教研也拉入来,则教育是目的,教研是思路,教学是行动,三教合一,一体统一,方能全面育人。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两部分:一是生存之道,一是生命之道。前者是存在之可能,后者是存在之理由。学校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两条:教学和班级管理。现在的教育存在很多误会,不少科任教师和学生以为教育只是班主任的事情。现在的教育尤其是思想教育之所以效果不佳,是因为不受学生的欢迎,被学生目为抽象、空洞、虚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依托教学和贴近生活。就像某些人以为只念经,不修行也可以成佛。由于将教育和教学强行割裂分立,所以导致前面的师生误会。笔者的做法是以教学来搭载教育,只有好的教学才能装载好的教育,也可以说好的教学肯定是好的教育。教育如果是精神灵魂,那么教学就是物质肉体,没有物质肉体,不能凭空产生精神灵魂,但若没有精神灵魂,那么物质肉体只能叫物体,而不能叫人。有了生存之道才有生命之道可言,首先要活着,才能寻找活着的理由。好的教学保障了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有一技之长才能参与社会竞争和协作,从而保障了教育的成效。通过教学过程来达到教育目的,比起单纯的道德灌输更有成效。为了不自打嘴巴,现在笔者通过自己的一些教学实例来说一说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挖掘思想教育。1.注重乡土地理教育教材面向全国,高考题至少面向全省,又为公平起见,所用的素材和案例均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学生是一个一个的人属于一个一个的地方,教师若照本宣科,学生则会因“地”之遥远而对“理”有所隔阂,失却了真切感从而难以认同。我们教育也说“亲其师,信其道”,欲亲则须近,距离可以产生美,但距离产生不了爱。所以笔者在教学中把乡土地理融合进来,让学生亲近“地”,学生既感受了“理”之真切,又对“地”日久生情,由小情而生大爱,情爱如波涟扩散,由己及亲及人、由家及乡及国。乡土地理可以渗透到每一章每一节,如计算茂名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观察一下影响到电白沿海的洋流,考察小东江的水循环,考察浮山的垂直地带性和立体农业,研究茂名的农业地域类型(如荔枝种植业等),研究茂名的工业地域,考察茂名的自然带(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2.注重传统思想和现代科技的融合(1)西方的环境伦理观和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在说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笔者让学生观察人体血液中各种元素的比重曲线和地壳元素的比重曲线,思考两者的相关性。由此出发,从科学的实证分析来看西方人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今天的环境伦理观的。再让学生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总结传统山水画的特点,他们会发现中国传统的经验感觉和顿悟直觉也是获得真理的一种方法和途径。中国的山水画,多为远山近水或泉林瀑石,大境如此,说明中国人对环境的理解——即天地之大无所不容,其中也必有人(或以建筑代替),但人画得很小(建筑也只露一檐角),让人感到人是天地之一份子,人是融于天地间的,与其说天地为人的背景衬托,不如说人是天地的点缀装饰,但虽小而非无——人乃宇宙精灵,而不是西方油画中的人高大突出,天地自然环境只作为人的模糊衬托远景。中国最著名的音乐也是《流水》等描摹自然之曲,是自怡内敛、内省自足性质的,不像西方的歌剧、交响乐等重在人事情节,是对外表演、炫耀张扬性质的。可见中国艺术高端是摹景状物,亲近自然,融入环境,讲究个人的内感自悟、内在超越而达至天人合一。西方艺术的主体则是英雄史诗,记人叙事,凸显人力,追求的是对外征服从而导致与自然环境分裂,精神情感上也是向外寻求宗教的慰藉。所以在生态环保方面(如中国的风水林),中国有优良的传统思想,尤其是“和”与“中”的思想已深刻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当代人的任务是要将这些思想结合现代科技,将大有作为。学地理的人,如果不敬畏、谦卑、宽容、和谐,肯定是我们的教学出了问题。(2)锋面雨带和太极推手在讲到中国东部的季风气候和锋面雨带时,我引用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阴阳思想和太极两仪图(如下)。陆地为阳,干性,海洋为阴,湿性,冬季为阴,夏季为阳。冬季陆冷海暖,陆有干冷高压——亚洲高压,吹干冷陆风。夏季陆热海凉,海有暖湿高压——夏威夷高压,吹暖湿海风。春来夏威夷高压增强,亚洲高压减弱,秋来反之,海陆两气阴明相交则成锋面雨带,雨带的移动进退,体现了阴阳盛衰的此消彼长,互动互化。这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思想,而且中国传统的阴阳相生相克、相反相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等思想是值得我们介绍给学生的,有待一代又一代的人来挖掘和丰富。3.注重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的启迪和借鉴在讲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笔者与学生总结了两句“废话”:整体是部分的整体;部分是整体的部分。没有深刻思考的人一听就觉其是废话。这两句“废话”来自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整体是部分的整体”,说的是整体由部分构成,没有部分不成整体,整体可以分解成部分,每部分都有其数量和比重,有其位置和运动,有其性质和功能,各各不可或缺和相互代替,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真正的一加一大于二,因为部分与部分之间不是孤立无关的,而是密切相关的,如自然地理环境可以分解成光、热、水、土、气等要素,但自然地理环境又高于它们,因其产生了一些原来各部分均不具有的新功能,如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和生产功能,这不是任何单独部分所能具有的,而是所有部分共同合作的结果。“部分是整体的部分”,说的是部分不能离开整体,与整体分离后,即使其形还在,但其质已变,原来所有之功能亦随之丧失,如木之离土、鱼之脱渊。这是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意义深远的,让他们一下子就可以体悟到群己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最眼前的就是个人与班级的关系,从而懂得更好地与同学、老师相处,也更懂得热爱集体。教育之大无所不包,教学之细无微不至,在这一大一细之间,我们要练就孙悟空般的本领,才能任由变化,出入无间。只要肯挖掘,在教学的同时我们就完成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