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俗称“红眼病”,病牛主要表现为角膜、结膜出现炎症,本病广泛流行于犊牛和青年牛,夏秋季节多发,传染性强,尤其蚊蝇多的牧场发病情况更加严重,不加干预会导致病牛畏光、流泪、失明、淘汰。本文从病因分析、症状识别、预防、治疗及案例分享几个维度进行阐述,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病因分析
传染性角膜结膜炎是由生物性因素导致的,牛莫拉氏菌是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主要致病菌,该菌是条件致病菌,可存在于健康牛只结膜和鼻腔内,当因机械性、化学性、物理性及其他生物性因素导致牛只发生角膜炎或结膜炎时,牛莫拉氏菌和牛只二者平衡关系被打破,牛莫拉氏菌的菌毛更加容易粘附到眼角膜上皮导致牛只发生传染性角膜结膜炎。
二、症状
当大量的牛莫拉氏菌在牛只眼部粘附、繁殖后,机体为对抗病原菌,眼睛周边局部免疫会加强,从而出现炎症反应,病牛结膜会表现为充血,同时角膜中央因炎症介质作用也会出现不易观察的溃疡,病牛因眼睛疼痛会表现为闭眼、流泪,可在脸颊观察到泪痕。此时治疗和管理跟不上,病情会加重,角膜中央会出现直径2-3mm环形白斑,不透明白斑会不断扩大成圆形,覆盖整个黑眼球,进一步角膜溃疡加重,形成肉眼可见的环形溃疡,表层角膜发生溃疡时全身反应轻微,但当深层角膜溃疡时会表现为暂时性失明,食欲减退,泌乳牛产奶量减少。大多数发病牛经过治疗后炎症减退,结膜充血消失,角膜会在数周至数月后康复,虽然部分康复牛角膜上会留有白色斑点,但视力下降不大。
本病发病结局不一,主要取决于是否治疗及时,因此兽医一定要及时观察识别病牛并及时治疗,否则严重牛只会出现角膜穿孔、失明,面临淘汰的结局。
三、预防
1、控制苍蝇:家蝇、面蝇口器具有喙齿,很容易导致牛只眼部机械性损伤,同时苍蝇也是传播牛莫拉氏菌的元凶之一,可以将病牛眼睛分泌物中的莫拉氏菌传播到健康牛只眼中,导致本病在牛群中快速传播,因此每年3-9月份牧场一定做好蚊蝇防控工作。
2、消毒:牛莫拉氏菌对常见消毒剂均比较敏感,同时消毒可以有效减少环境中其他病原微生物数量,避免牛只感染后抵抗力降低,因此建议牧场每周或半个月对牛舍、运动场消毒1次,消毒时禁止使用火碱等有灼伤作用的消毒液带牛作业,避免人为将牛只眼部灼伤。
3、及时清理:牛粪中可产生大量氨气,高浓度的氨气有严重的黏膜刺激作用,会刺激眼睛流泪,长时间会引发结膜炎,因此一定要及时清理牛舍粪便,泌乳牛舍做到牛走粪清,其他牛舍建议每天至少清粪1次,同时要加强牛舍通风来实现降低氨气浓度的目的。
4、挡风:风沙大的地区可在运动场、犊牛舍迎风侧建立挡风墙,避免风沙扬尘伤害牛只眼部。
5、密度:饲养密度过高也会增加牛只间相互攻击,因此牧场要注意饲养密度,牛群密度不宜超过颈夹或卧床数量的80%-85%。牧场犊牛要合理分群,每圈建议12-15头,不要将各年龄段牛只混养,尤其应避免个体差异大的牛只混养。
6、外伤:牧场从周边购买的牛只通常情况下不会去角,购入本场后建议使用去角器进行去角,避免牛只互相顶撞导致眼部受伤。另外新生犊牛使用去角膏去角时,一定要避免去角膏沾水(淋雨或其它沾水情况)进入眼睛导致灼伤的情况出现。
7、应激:暴力赶牛过程可能会导致结膜和眼睑擦伤、刺伤,因此牧场日常工作过程中一定要禁止暴力赶牛行为,兽医治疗保定牛只时也要注意操作动作,避免牛只受伤。另外牧场要定期排查可能存在的造成奶牛眼部擦伤、刺伤的危险因素,并进行处理。
8、光照:紫外线可以损伤角膜上皮细胞或激活非致病性的牛莫拉氏菌,因此牧场夏季要在运动场、犊牛岛上方搭建遮荫网,避免阳光长时间照射牛只。
9、疫苗:国内暂时没有针对传染性角膜炎、结膜炎的商品化疫苗。
四、治疗
传染性角膜结膜炎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传播速度很快,因此一旦发现病牛要第一时间隔离,可有效避免其它牛只感染。牛只发病要根据症状进行选择性治疗,泌乳牛用药治疗后检测合格方可上厅挤奶。治疗措施可参照下表:
五、案例分享
年7月份,东北某牧场36头新购牛发生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牧场及时对病牛进行治疗,使用青霉素溶液对牛只眼部进行冲洗,每天2次,持续3天,大多数牛只3天左右红肿消退、停止流泪,出现角膜浑浊等症状严重的牛只另外使用万单位青霉素进行眼睑注射1次,4-5天后好转,半个月痊愈。
总结
“病从管理生,病从管理治”,牧场蚊蝇防控效果差、场区消毒不到位、牛群分群不合理、粪污清理不及时,后备牛防暑降温不到位,均是引发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诱因,牧场只有重视细节管理,做好上述各个环节,才能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提升牛群健康度。
扫描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