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现代画家中的齐白石老人与“白菜”有着不解之缘。翻开他的私家菜谱,写的最多的就是“白菜”二字。老人喜欢画白菜,也以自己画面洋溢着“蔬笋气”为荣。老人缘何钟爱白菜?因其生于“糠菜半年粮”的家庭,所以对于维持自己和家人生计的白菜怀有着独特的情感,并将它称为“菜中之王”,念念不忘“先人三代咬其根”,也称“菜根香处最相思”。老人曾说过这么一段话:“牡丹为花中之王,荔枝为果之先,独不论白菜为蔬之王,何也?”白菜古时称“菘”,古人有“春初早韭,秋末晚菘”之说。苏轼有诗云:“白菘似羔豚,冒土出熊蹯。”把白菜与羊羔、熊掌相媲美,其味道之鲜美可见一斑。《本草纲目》说白菜:“通利肠胃,除胸中烦,解酒渴。消食下气,治瘴气,止热气嗽”。据说曾经有这样一段趣事在民间流传:某年北京冬日,有人推车卖大白菜,菜车经过齐家,齐白石向卖菜人提出想用自己画的白菜换一车白菜。不料卖菜人很生气,认为老人是在无理取闹,要拿假白菜换真白菜,现在回想这一情景不禁令人莞尔。
齐白石《白菜萝卜》纸本水墨(吉林省博物院藏)
在白石老人现存世的各类题材中,有相当数量比重的写意蔬果作品,白菜、萝卜、丝瓜、竹笋、辣椒、南瓜、柿子、石榴、枇杷等等在其笔端下自有一番生机,有的画面还配有各异昆虫,十分传神。吉林省博物院藏有齐白石的《白菜萝卜》、《事事清白》、《三寿图》、《葫芦》、《荔枝》、《枇杷》等等多幅老人的精彩佳作。此幅《白菜萝卜》,款属:一代为仕宦人,或曰菜根有味否?答曰:不知非也。白石老人。钤印:“齐白石”、“星塘白屋不出公卿”。画中的白菜萝卜新鲜饱满结实,墨色笔笔留痕,行文词句直抒胸臆,印文质朴大气。齐白石幼年生活贫苦,常常拾柿充饥。另一幅《事事清白》,款署:事事清白。借山吟馆主者,齐白石作。钤印:“老白”、“白石相赠”、“故乡无此好天恩”。因青白菜谐“清白”之音,故而“清白传家”也多为齐白石画白菜作品的常用标题,表明了老人清清白白、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和为人信条,并以此作为持家做人处事的准则。在中国古代绘画里偶有白菜之作,但大多笔力纤细,而白石老人所绘白菜有着特别的精气神。酣畅的笔法勾出了菜帮儿洁白的质感,菜叶湿润蓬松,如此普通的白菜在白石老人的笔下尽显肥壮之美。“充肚者胜半年粮,得志者勿忘其香”,所以白菜和柿子也常常出现在老人的画作中。
齐白石《事事清白》纸本水墨(吉林省博物院藏)
年春夏之际,齐白石家中父母先后病逝,由于家乡一带正逢战事之乱导致道路受阻,故而未能归乡而深感痛心抱憾。年,林风眠邀请齐白石到国立北平艺术专门学校教授中国画。年,徐悲鸿受邀担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一职,邀请在北京已经有一定地位的齐白石担任教授,齐白石担心农民出身的自己无法胜任这份工作而顾虑重重,最终齐白石为徐悲鸿的真诚所打动而同意任教。京城的“天恩”莫过于有陈师曾、瑞光、林风眠、徐悲鸿、梅兰芳等等诸多知己好友对其艺术的肯定与支持,“故乡无此好天恩”印文涵义亦因由此而来。齐白石深居简出,不好交际,始终保持着朴素的心性,潜心于自己的艺术世界。他在一篇序文中说“夫画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官禄,方可从事于画。”又有诗句曰“寒夜孤灯砚一方”。坚守“星塘老屋不出公卿”的信条及天道酬勤的信念,如老农一般把画笔当作农器,辛勤耕耘唯求一饱。老人既没有所谓精英文化心态,也没有被所谓的正统所负累,但也不拒绝排斥新文化及新事物,于乱世之中保持自己的平民心态来描绘生活现状。在新文化运动中,封建的精英文化遭到批判,画院体制受到冲击,具有初步民主意识的民众成为社会的主体,平民的审美趣味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因而这种客观环境亦适合了齐白石的绘画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齐白石在其画作《白菜冬笋》中写道“曾文正公云:鸭汤煮萝卜白菜,远胜满汉筵席二十四味。余谓文正公此语犹有富贵气,不若冬笋炒白菜,不借他味,满汉筵席真不如也。款属:白石并记。钤印:“老白”、“木人”。白菜在吉祥寓意中有纳百财的说法,萝卜方言叫“菜头”,谐音“彩头”,寓意祝愿好彩头。古代特大萝卜象征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会被命令送御膳房。萝卜白菜在一起的寓意为“一步一财”,象征着财越摞越多。
齐白石《白菜冬笋》纸本水墨(北京画院藏)
齐白石是湖南湘潭人,出生于平民世家,后定居北京,但始终怀有勤劳的农民心性,朴素的平民情怀。齐白石他经常说“饱谙尘世味,尤觉菜根香”。曾在为友人所作的《白菜图》题写:“他日显扬,毋忘斯味”。因怀念家乡的亲友,怀念家乡的山川风物,一草一木,因而其笔下的创作素材始终不离早年的家乡风土人情,那是老人骨子里对故园布衣生活的深深眷恋。齐白石在他的画中提到:“余日来所画皆少时亲手所为所见之物”。齐白石重视学习历代名家大师,如明代的徐渭、清代的八大山人、近代的吴昌硕……,由原来刻意追求和摹仿前辈大师到日后信手拈来,老人的蔬果作品充溢着满满浓郁的天机与真趣,在晚年尽管过上了幸福的日子,但对于过去“糠菜半年粮”的穷苦生活仍然念念不忘,所画之物即世俗风雅又饱含着人间温情。菜蔬类作品是最能触及老人思乡情结的题材,老人已将这些日常所见之物,寄予了深层精神内涵,超越了绘画的内容和形式,突破了传统文人画语言而使其作品拥有了不同凡响的生命力。
齐白石《疏笋清香》纸本水墨(中国美术馆藏)
齐白石在百年画坛风云中之所以成为中国的巨匠,离不开其个人丰富的人生阅历,其一为先天平民的出身,其二为客观的环境际遇。对齐白石有知遇之恩的陈师曾在《题齐濒生画册》诗中曾题:“……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齐白石历经清末、民国、新中国近百年时间,为传统文人画注入了鲜活与生机,开创了中国近现代花鸟画的新高峰。其半生蹉跎,一世勤劳,即饱尝生活的五味杂陈也品享了人间烟火,虽非文人雅士出身,但凭借个人的禀赋阅历及不懈追求,经历艰辛而漫长的“蜕变”最终融入其所在时代并为世人所瞩目,其匠心独具又融入自我的乡思情结成就了的齐白石,正是这样一个不欺世媚俗、乐天知命的人民艺术家,为世人留下了一件件天趣和谐、万象生机的传世佳作!(文图/赵新吉林省博物院副研究馆员)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