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各种荔枝外形、口感也有差异:妃子笑外形绿中带红,肉质爽脆,清甜带香,略微带涩;桂味个头较小,外皮突刺,尝着清甜沁润;糯米糍“果如其名”,个头较大,吃起来肉感甜糯;玉荷包外形与糯米糍相像,个头差不多,核更大,口感比起糯米糍稍逊色;仙进奉也是品质上乘的荔枝品种,是荔枝典型的香甜味道……广东种植荔枝的历史已有两千年之久。明末清初学者屈大均著《广东新语》(年)记载称,“荔枝以增城沙贝(现永和、新塘一带)所产为最”。《增城荔枝述要》对增城荔枝进行了总结:“上等荔枝最好是永和镇贤江村”。6月底7月初,黄埔区举办了年荔枝文化节,其中一个会场就在永和。该地处于黄埔与增城的交界之处,旧属增城区,年其管辖范围包括贤江在内的四条行政村划归萝岗区,后萝岗区与黄埔区合并,设为永和街道,归黄埔区。岭南荔枝有“三杰”——增城挂绿、笔岗糯米糍、萝岗桂味,后两者均产自黄埔。此次,黄埔区希望通过荔枝文化节,把永和街道的“贤江双肩红糯米糍”、云埔街道的“笔岗糯米糍”,名声打得更响亮些。据介绍,贤江有着广东绝无仅有的连片古荔枝林,连片面积曾达到亩以上,形成了几个百年古荔枝群,大多数树龄在-年。该地生产的荔枝达12个品种,其中双肩红糯米糍比例占到80%。和广东其它品牌荔枝比起来,贤江荔枝还处在“养在深闺少人识”的阶段,但风味并不逊色。根据记者在现场的所见所尝,贤江糯米糍个头大果皮红,其蒂部对称突起两点特红,犹如耸起双肩,果肉晶莹洁白,吃起来比普通糯米糍更爽甜多汁。(果农在采摘百年老树荔枝李剑锋
摄)贤江社区贤一社社长、广州丰粤智慧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德坚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几百年树龄的古荔枝树根扎得很深,吸水就特别多,所以种出来的荔枝和其他新树的荔枝味道是不同的。采摘也讲究技巧。古荔枝树树木高大,全靠果农爬上去采摘。像当地果农刘炽波说的“一看二试三借力”,绝不能用蛮力扯拽荔枝,而要顺着果穗往上在两束枝叶处折断,既摘下果实又促进来年抽花。“我们的荔枝不愁卖!”每年6、7月,是大多数荔枝品种收获的季节,来自全国的客商纷纷前往产地收购,然后转销国内外市场。荔枝产销如何,关系到广大农户的生计。刘炽波家里有上百棵荔枝树。其家人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最近每天都有快递寄,都是外省的。我们从早上5点开始摘到下午6点多,回来后还要打包、寄快递,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忙得根本喘不过来气儿。有些客人直接在树下等,一摘下来马上就带走。看到客人吃得开心,我们也摘得开心。”“在市场或者街上很少见到我们的村民卖荔枝,因为他们的荔枝在树上就已经被订购一空了!”刘德坚说,贤江社区古荔枝林规模是0多亩,产量在0吨左右,很多客商到当地采购,基本上不愁销路。(《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伍素文
摄)壮大荔枝特色产业发展,广东各地都在发力。茂名荔枝产量约占广东的三分之一、全国的四分之一,在拓展电商销路、在一些产区设置政务“服务员”及时响应和解决采购商需求、发动辖区荔枝加工企业制作可错季销售的加工产品、搭建荔枝供应商与出口企业合作渠道加速“出海”等方面,该市做了不少营销探索。东莞荔枝生产的历史也较为悠久,目前种植面积达15万亩以上,今年产量预计将达2万吨。据了解,东莞已深入北京、上海、长沙等城市开展高端荔枝品牌推介,与大型采购商、电商平台达成战略合作,拓宽东莞荔枝市场。广州增城荔枝闻名遐迩,其加强荔枝生产加工、冷储保鲜、农业机械等设施设备建设,促进荔枝果品保鲜和精深加工,同时推动省级仙进奉荔枝产业园扩园拓面,实行“一园多区”发展模式,注重产业化发展。黄埔区组织区内农业干部、农业合作社、荔枝种植户开展专业培训活动,提高果农的荔枝种植与保鲜技能,带动果农增产增收;还成立专门的合作社,印发专项政策,做好全区荔枝生产情况摸查,汇集荔枝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大数据”,全面启动营销工作。年,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将贤江社区确定为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加大扶持力度。贤江社区正推动荔枝经济向林下经济、文旅经济发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也是响应今年广东提出的“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永和街道办事处主任吴火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有些古荔枝树太高了,只有经过训练的少部分人能够爬上去采摘,另外有些果农家里人出去打工或从事其他行业,不一定能维护好荔枝林。为此,贤江社区成立专门的合作社,请专家来指导、统一维护,通过科学的修建、培土、施肥等,让荔枝林健康成长。其次,该社区计划发展一些林下经济,让林上有荔枝,林下有其他经济,提高土地利用率,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再者,把当地文旅产业做起来,如推进荔枝山公园二期建设,建设一些森林步道,让游客可以在古荔枝林里放松游览。一颗小荔枝,装点了越来越漂亮的乡村,更是撬动助户增收致富的大产业。责编:杨琳(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