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情系苍生——我的老师陈家祺教授
作者:中山眼科中心袁进教授
陈家祺教授
1真诚、无私、奉献的心对患者
我从事眼科工作不久,在江西就听说过许多关于陈家祺教授的事情,但当时还没有切身的体会,印象中大家对他的评价包括医术高超、对患者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等各个方面。年,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广州成为陈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开始近距离地感受他的一点一滴。到科室报到的第一天,陈教授面带微笑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很高兴能和你们在一起进行角膜病的研究,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进一步提高临床患者的疗效,我们所从事的专业有一定的特殊性,大部分的角膜病患者都是一线的劳动者,也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收入来源,但作为社会的底层人员,他们的经济能力不好,许多人都是带着全家的积蓄来求医,所以大家要认真、细心和耐心地对待每一个病人,尽最大可能治愈他们的疾病,帮助他们恢复视力。另外,角膜病科室的病人多,手术量大,经常要加班,大家会比较辛苦,所以在学习和工作之余,要注意个人锻炼和加强营养,有扎实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工作。”在以后的时间里,我逐渐体会到陈老师此番话的含义。
中山眼科中心角膜病科在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而陈老师又是知名教授,因此许多病人都慕名前来找他求医,医院规定每个教授每个单元时间限挂20个专家号,因此许多外地病人就要求陈老师加号,不管是哪里来的病人陈老师都给他们开加号条,我在旁边提醒他已经挂了很多号了,会看到很晚的应该限号。陈老师说:“这些病人从全国各地带着希望而来,早一些诊断和治疗,就多一分治愈的机会,所以宁可我们辛苦些,也要将这些病人看完。”就这样,每次门诊看的患者通常都是40~50个,比预定挂号人数多出一倍,看完门诊已经超出下班时间1~2个小时,现在我们这些学生都已经有了经验,每次和陈老师出门诊时相互提醒要吃饱一些,因为下一顿肯定要很晚才能吃上。我曾经问过陈老师为什么不出特种门诊,那里诊室的环境设置较好,医生看病较舒适,诊病的诊金相对高些。陈老师说:“角膜病的患者中大部分是角膜溃疡、化学伤和其他外伤引起,这些病人多半是工人和农民,经济条件不好,每个特诊号要预收元,而普通专家号只要预收20元,如果我出特种门诊,许多患者挂号会更困难,而且患者手术后长期复查会增加经济负担,所以我多出普通专家诊可以多看些病人,也可以帮他们节省一些费用。”陈老师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总是为了患者的利益,而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陈家祺教授与角膜病患者交流
角膜移植手术是帮助严重角膜病患者解除病痛,恢复视力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角膜供体的来源紧缺,且取材的时间不固定。因此一有角膜材料,加班做手术是常有的事。在年的国庆节前夕,连续3天晚上都有角膜材料送到,陈教授于是每天晚上做几台角膜移植手术,做完手术已是凌晨两三点钟,带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第二天又准时出现在病房检查病人、出门诊,晚上又做手术。有医生建议他白天再做手术,陈老师回答“这些都是些病情较重的患者,需要最新鲜的角膜来移植才能获得较好的预后,如果等到白天做手术,角膜供体的活性就会下降很多,所以我们要争分夺秒帮患者争取最好的手术效果”。那几天我们这些年轻人都觉得疲乏不堪,可已60余岁的陈老师却不知疲倦,让我们感到钦佩。今年9月份的一天是星期五,陈教授晚上接连做了3台复杂的角膜移植手术,当最后一台手术完成时,天边已露出了鱼肚白,时间已是早上五点,而陈教授早上7点还要赶去东莞的分院看门诊,我劝他不要去了,打电话取消东莞的门诊。陈老师坚决不同意,他说:“东莞的门诊一周去一次,许多患者都等这次机会复查,不去看我心里不放心,你回去休息,好好睡一下,医院查房吧,我待会在车上打一下盹就行了。”看着陈老师疲乏的身影走上楼梯,我的鼻子有些酸酸的,这样几十年如一日为病人康复兢兢业业工作的医生实在是不多了,对工作的热情和视病人为亲人的热心是支持他忘我工作的动力,而这种精神是当今一些追求物质回报的医生所缺乏的。从医至今,陈教授累计为患者施行了1万余例角膜移植,是国内施行此手术最多的医生。通过他的努力,许多患者恢复了有用视力,重新走上工作岗位,许多的家庭重新听到了欢快的笑声。
陈家祺教授带角膜病科查房
王欣(化名),是一个来自中国最北方的边陲小镇漠河的一名患者,出生后不久双眼角膜进行性混浊,视力逐渐下降,二十岁时只能看见眼前指数,如花的年龄却面临灰暗的未来。她的父亲为了求医,医院,但都未能得到明确的诊断和治疗。最后,医院的一位医生告诉他:“去广州中山眼科中心找陈家祺吧,那是最后的希望了,如果不行那就没有办法了。”于是王欣和他的父亲千里迢迢来到广州,在病房的门口等陈教授,中午1点陈教授做完手术后耐心地听病人诉说病情,进行初步的检查后,判断是一种极少见的角膜营养不良,需要手术治疗方能提高视力。于是马上将她收入院,不久为她双眼分别施行了板层角膜移植手术,术后病变角膜的HE染色、刚果红染色以及电镜都证实了陈教授的诊断。王欣的角膜病变是一种遗传相关的胶滴状角膜营养不良,国外只有几十例报道,而国内则未见完整报道。王欣的父母亲都是农民,以前阶段的看病已经花光了家中的积蓄,角膜移植后的抗排斥治疗的费用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陈教授得知他们的处境后,送了价值几千元的抗排斥滴眼液给他们,还免费帮她做了血染色体检测。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准备出院时,王欣双眼的视力分别达到0.4和0.3,第一次看见清晰的世界,她非常高兴,陈教授考虑到患者回家后复诊不方便,特意将电话留给她,叮嘱如果眼睛有不适症状可以电话咨询。离别时,王欣和她的父亲眼含热泪感谢陈教授给了她光明的未来。
陈云(化名),是广东省的一个普通农民,今年8月收割稻谷时不慎被谷粒击伤右眼,引起真菌性角膜溃疡导致角膜穿孔,其左眼早年因青光眼而失明,陈教授为他施行了右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不仅保住了眼球,还恢复了一定视力达到0.3。术后3天因炎症反应瞳孔闭锁,房水引流通道受阻,引起眼压增高,陈教授给他积极散瞳,同时给予降眼压治疗,白天查过房后,晚上陈教授又来到病房观察其病情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瞳孔闭锁解除,眼压也恢复正常,病人高兴地出院。
陈家祺教授深入农村学校防盲治盲
陈教授不仅给予患者精心的治疗,还尽可能地替患者节省治疗费用,对于一些贫困的患者,他还经常用自己的钱帮他们交医药费。在他管的病人医嘱中从来都是使用对患者病情恢复确实需要同时价格最低的药物。许多患者来自全国各地,经过住院治疗后往往还需要一段时间留在广州进行复查。他们大多人生地不熟,找不到便宜的旅馆居住,陈教授经过多方打听,联系了区庄旅舍和铁路技校招待所两个收费低廉的住处告诉患者,帮他们划好路线图,详细地告诉患者用药的次数和复诊的时间。有一个西安来的双眼铝水烧伤患者,经过急性期的角膜移植手术挽救了眼球,因二期仍需要进行眼睑植皮,患者在广州举目无亲,身上所剩经费已不多,幸亏陈教授告诉他们住的地方才避免了无处可去的尴尬。II期手术成功离开广州时,该患者的丈夫动情地说:“我爱人的眼睛受伤是她的不幸,但是能得到陈教授这样的医生的治疗又是她的幸运,陈教授真正是医者父母心,我衷心希望他身体健康,这样更多的不幸患者可以得到幸运。”
陈教授以真诚、无私、奉献的心对患者,从而赢得病人的尊敬与爱戴。有次出门诊时病房打来电话,有名角膜移植手术患者术后碰伤,导致角膜创口破裂需要紧急处理,请陈院长指导手术方案。1小时后处理好该患者的伤情后回到门诊,陈教授对守候在那里的门诊病人解释道:“非常抱歉,让大家久等了,刚才有个危急的病人需要急救。”话还未说完,就被一片掌声所打断,病人纷纷鼓掌说道:“陈院长,您一直都替我们着想,我们信任您,您是好医生,我们愿意等您。”医生与患者之间建立了如此和谐和信任的关系。
许多患者治愈眼疾出院时,想请陈教授吃饭或者送红包表示谢意,但无一例外地遭到陈教授的婉拒,他从来不接受患者的吃请,红包一概退还。有些家属丢下红包就走,陈老师就将其交给护士长,让她转还给病人或存入其住院帐户。面对陈教授的清廉,病人感慨万分,在病区的病人意见本中有近1/2的内容是感谢陈教授的留言。看着那些发自内心的话语,你能感受到陈教授在病人心中的份量。与医院年资较高的教授聊天时,说起陈教授有为数不多的几次接受了患者的帮助,以前,陈教授及其他医生每次都是骑着自行车去采集角膜供体,路上时间长不利于植片的活性维持,有个香港的患者施行角膜移植手术后非常成功,他感到很高兴,为了表示感谢就买了1辆二手面包车想送给陈教授,陈教授多次推辞,该患者仍执意要送,医院后收下该车交给眼库,作为取材专用车。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车虽然有了,可没人会开,当时社会上还没有现在这么多驾校。恰好广州军区有位首长请陈教授诊治眼病,治疗后该首长的视力得到恢复,感到很高兴,就对陈教授说:如果有需要他帮助尽可找他。陈教授就问是否能请军区新兵汽车培训班帮培养1个司机,首长说:没问题,您的亲属一定照办。陈教授告诉他不是自己的亲属,而是想帮本院眼库培养1名专职司机方便角膜取材。该首长大为感慨地说:为了公事这样尽心真是不多见。在其指示下,眼库的司机很快培训上岗,从那以后角膜取材的时间比原来大大缩短。
2不断进取,坚持创新,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陈教授经常对我们说:医生不仅要有一颗诚挚为患者服务的心,还要具有真正过硬的医术,否则就会“空有报国之志,而无报国之力”。在这方面陈教授身体力行。治疗性角膜移植在角膜移植手术中最为复杂,国内外对此尚无成熟的经验和技术可以借鉴,秉承老一辈角膜病专家杜念祖教授等开创的良好开端,陈教授和他的同事在年开始进行治疗性角膜移植的研究,认真比较不同手术治疗不同疾病的效果,针对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修正和提出新的治疗方案。例如一直以来国际上对蚕蚀性角膜溃疡的治疗意见不统一,陈教授通过系统的、大样本量(余例)的研究,确立带健康角膜缘的板层角膜移植手术联合术后局部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为治疗蚕蚀性角膜溃疡的首选方案;提出基于单、双侧发病而不是基于年龄的良、恶性分型标准,同时发现了体液免疫在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并分离出一条12KD的致病相关可溶蛋白条带,相关论文共12篇发表在BritishJournalofOphthalmology、Microsurgery、中华眼科杂志等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并受邀在第四届世界角膜病会议上进行学术报告。通过二十年的积累,陈教授领导的团队在我国感染性角膜病施行角膜移植治疗中的手术时机、手术原则和技术以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方面提出系统的原则和相关技术,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如今这些原则和手医院广泛采用,并写入我国多本权威眼科专著如《中华眼科学》《眼科手术学》等。此领域的系列研究获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陈教授为第一完成人)。
陈教授常年工作在临床第一线,接触了大量的患者,他能很敏锐地找到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在过去全角膜移植术后发生青光眼和移植排斥的几率很高,往往导致手术的失败,如何面对这些难题,国内外都在探索之中。年开始,陈教授研究眼球前段重建术,通过大量的临床验证,证实将全角膜植片的巩膜瓣缝合方式由边对边缝合改为叠加缝合,改良后的全角膜移植术后继发性青光眼发生率明显降低、移植片排斥反应和新生血管化的发生明显推迟和减轻,这一研究成果应邀在意大利第25届国际眼科会议上作大会报告,并且在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陈教授为第一完成人)。
攻克了一个难题后,陈教授又向另一个堡垒——移植排斥,发起了冲击。全角膜移植术后1年的排斥率几乎为%,陈教授从在年开始研究将新型免疫抑制剂FK-制备成眼局部制剂——滴眼液和纳米微粒子滴眼液,经过反复的研究,确定了眼部使用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临床应用证实FK-滴眼液的疗效,它使全角膜植片维持透明的时间明显延长(已有非常多5年以上植片透明的成功病例),并明显有效地控制恶性蚕蚀性角膜溃疡的反复发作,并且对于免疫相关的眼表疾病如重度干眼、春季结膜炎同样有突出的治疗效果。在年和年分别获中国及美国发明专利(中国专利号:ZL.2,国际分类号:A61K31/;美国专利号:US6,,B2)。此外,年,在陈教授的主持下创立了我国大型眼库之一——广东省眼库。针对基层单位缺乏保存设备的现状,陈教授建立了抽空房水联合惰性气体前房填充的中期角膜保存和无水氯化钙长期角膜保存技术,医院开展角膜移植提供了实用的保存方法。
陈家祺教授与他的老师杜念祖教授
年,陈教授在他的老师杜念祖教授指导下,开始在国内率先开展表面角膜镜片术的研究,提出冷冻成型切削制作表面角膜镜片的新技术,并自行设计基于该技术的新型车床(年,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1),使新工艺制作的角膜镜片(传统为线性切削)光洁度更好、屈光度更准确;改良手术方法:设计环钻切口、潜行分离的角膜镜片植入方法,减少对术眼角膜的创伤和手术源性散光;临床应用扩大表面角膜镜片术的手术适应症:除治疗无晶体眼、早期圆锥角膜和高度近视以外,还用于治疗角膜周边部变性、角膜变薄性疾病以及美容性手术,也开展异种表面角膜镜片术(猴角膜至人),此系列研究获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在年初,当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手术引入中国时,作为一种新的手术,其安全性和疗效评价都处于空白状态,陈教授和他的学生在国内率先开展角膜屈光性手术的研究,修正并建立了适合国人的手术参数,保证了此手术矫正屈光效果的准确性;设计角膜瓣下冲洗技术,避免并发手术后难治性层间上皮植入;系统地提出Laisk术后欠矫再手术的手术时机和相关技术,最为重要的是提出角膜切削极限值为切削床保留厚度不应低于μm,此值已成为防治Laisk术后致盲性医源性圆锥角膜的公认标准,被国内外同行广泛认可,现在几乎所有的准分子激光机生产厂家都将此值作为安全警告值。以上的研究在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几十年的从医生涯里,陈教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可喜的研究成果,但他并没有满足于取得成绩,在他看来还有许多临床难题需要解决。目前,他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II期研究等一系列国家和省部级重大课题,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尽可能多地攻克一些临床难题,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对于陈教授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经常有人请教成功的经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陈教授的研究历程中,不断地学习和创新是最大的秘诀。陈教授曾说过:“选择了医学,就是选择了一个不断学习的职业。”每次外出开会或出差,他的行囊里必然带着学术资料和专业书籍,在坐车的时间或房间里抓紧时间阅读,照他的话说平时繁重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占据了许多时间,难得有空闲时间去充电。在掌握学术研究进展的同时,他以敏锐的观察力抓住问题的重点,结合中国的国情,带领同事和学生进行持之以恒的研究,从而最终找到有效的办法。
陈教授在不断提高自己医术的同时,还积极热心地帮助其他医生一起进步。临床上遇到典型的病例,他会仔细地讲解给大家听,提高对疾病的诊断水平,手术时对每一个手术技巧都详加说明,希望每个医生都能掌握,从来不搞技术垄断。有一年,东北一个进修医生在角膜病区轮转,跟陈教授学习了三个月,水平提高很快,临走时她问陈教授能否送一个临时人工角膜给她,方便回去后开展工作。临时人工角膜对于角膜混浊伴有眼底病变,需同时进行角膜移植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非常重要,当时国内没有厂家生产,陈教授自己改良和设计了一款PMMA人工角膜,但由于手术耗损只剩下一个了,但陈教授毫不犹豫地将这个临时人工角膜送给了这位医生,并且告诉了她使用的步骤和技巧。陈教授认为:他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即使努力工作仍只能帮助部分患者解除病痛,需要更多高水平的医生加入,才能更好提高我国角膜病诊疗水平,为全国众多的角膜病患者带来希望。现在,陈教授正在悉心写一部《眼表及角膜手术学》,他想将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写进书中,让更多的医生掌握手术技术,我们也期待这本学术巨著早日出版。
3和蔼、宽容、充满爱心的导师
所有见过陈教授的人一致的印象是,他态度和蔼、没有架子,经常都是笑咪咪的。作为他的学生,我觉得非常幸运,他对我们只有循循善诱的教导、体贴入微的关心,从来没有严厉的批评和苛责,很多时候我觉得陈老师更像一个慈祥的父亲。和陈教授做手术超过吃饭时间,他会用自己的钱帮我们订好饭菜然后才回去。夜间加班手术时,陈老师从家中带来水果和饼干,给大家手术完成后当宵夜。曾经有个师兄因为一些事情绪低落,经常不吃饭,陈老师知道后就经常和他聊天开导他,还买来可口的食物送到他手里,后来师兄毕业后非常感谢陈老师带他走出了那段迷茫的时期。
陈家祺教授带教学生
年在武汉开全国眼科学术大会,会议结束时我们几个年轻人想在湖北的风景区玩几天,可那段时间正是科室病人较多的时间,我们不按时回去陈老师的临床小组医生人手就不够。吃饭时,陈老师看出我们的想法,说:“平时工作紧张,你们年轻人难得出来一趟,可以在附近玩一下,我按时回去就可以了,你们注意安全就可以了。”医院才知道,那些天病人特别多,陈教授为了让我们有个放松的机会,在门诊和手术之余,自己亲自开医嘱、写病历。留守的医生当时想打电话叫我们早些回来,可陈老师不同意,他说:“他们在外地旅游爬山,你打电话他们玩得不尽兴,而且会很紧张,容易出事,不安全,这些临床工作我来做就可以了。”陈老师对学生关心和爱护的例子不胜枚举,每次回想起来心中总感到一阵暖流。
杜念祖教授是他的老师,退休后移居美国,每年会回国待上一个月,见见老朋友。杜教授每次回国,陈老师都要亲自去机场接送,帮他接送行李,我们要代他去接机,陈老师不同意,他说:杜教授是他的老师,作为学生他不去迎接心里不安。陈老师常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要记住那些为科室发展贡献过自己力量的老教授。杜教授刚回国前,陈老师与杜教授的另一位学生刘教授提前将杜教授的房子整理好,还买了一套红木家具给杜教授,帮他营造了住家的氛围。在杜教授80岁大寿时,陈老师牵头组织大家为杜老贺寿及进行纪念学术讲座,杜教授非常高兴,陈老师脸上也呈现出欣慰的笑容。陈老师对同事也是关怀备至,科室有位教授因肝癌接受了肝移植手术,陈教授得知后多次带领全科工作人员去看望,对他进行鼓励,陈老师还自己拿出1万元给他交后续治疗费用。陈老师不用言语而是用他的行动,关心和爱护周围的人,像春风一样润物细无声,像春雨一样让你的心底感到一阵阵甘甜。
4淡泊名利、不求享受的生活哲学
陈教授在从医的几十年里,先后获得了“广东省劳动模范”“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百名优秀医生”“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等诸多荣誉。陈老师在学术方面的成就得到眼科同行的一致认可,他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次、国家科技进步奖5次(第一完成人3次)、省部级奖20次和美国发明专利1项以及中国专利2项。发表论文篇,SCI收录9篇,核心期刊篇,被引用次,编著有《表面角膜镜片术》等9本专著和2个视听教材,年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每谈到这些,他说:“我其实只是做了一个医生应尽的责任,而国家和社会却给我这样多光荣,心中真感到压力,今后要更加努力做些实事。”在写汇报材料和工作总结时,他告诉我们将那些关于他个人的赞扬和工作业绩的修饰词划掉,老老实实写做了哪些工作,得到什么结果就可以了,这是他一贯务实的原则。
陈老师在生活中非常朴素,没有名牌服饰,家里脱漆的家具,陈旧的电器,这一切都很难和他的身份――中山眼科中心的知名教授、老院长相联系起来。陈老师工作忙时就到食堂买盒饭吃,深夜手术结束肚子饿了就自己煮些面条。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简单的生活、不懈的精神追求、奉献的快乐这就是陈教授的生活哲学。
学生们为陈家祺教授庆祝80寿诞
袁进教授为陈家祺教授贺寿
陈家祺教授及其学生在第八次全国眼科学术会议上合影
5结语
陈老师的感人事迹还有许多,限于笔墨无法详述,最后我想将陈老师在我的毕业典礼上对我说的话作为结束,也和所有的医生一起共勉:“对医学要有敬畏的态度,和生命相关,容不得半点马虎;对患者要有怜悯的心,救死扶伤是医者的本份;在科学面前要严谨、实事求是;在名利面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真正做一个服务于社会的人”。
来源:中山眼科中心订阅号
文末留言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指不定就是明日头条!
版权声明
医信眼科原创作品,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请联系获得授权
并在文章顶部注明“转自”,
如有侵权,将发起相关法律追究,敬请合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