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荔枝酥 发布时间:2024/12/11 11:09:14 点击数: 次
山里梅千丛放假回老家,老友阿美说带我去山里看梅花,我不禁欢欣雀跃了起来。对于故乡的梅花,我早已心驰神往,只是每年梅花盛开皆在12月,总是错过。今年梅花迟开,倒是成全了我。虽是腊月,阳光却很好。几个老友开了车,往山里进发。说实话,我生在饶平,也曾经在县城生活了20多年,但关于饶平的山里,我却知之甚少。小时候只知道离城十里的山内有个高厝铺,因为当年父亲的工作单位县委党校就在那里。我们偶尔会去看他。那时进山的路都是土路沙路,一路上人烟稀少,山高树密,而且沿途经过的白石岭,听说是个刑场,很是吓人。有一次我闹着要去找父亲,妈妈被缠得没办法,因为错过了党校进城买菜的拖拉机,就让哥哥骑了自行车搭我去。俩半大孩子就这么上路了,结果在半道上下坡太快,自行车翻了,两人摔了个脚朝天,哥哥的背部手肘都擦破了皮,自行车链也脱落了。幸好在一瘸一拐走了一段路之后,碰到一个老头,请了他帮忙,把车链搭好,才赶在天黑之前到了高厝铺,怕被父亲骂,不敢说摔跤的事儿。但后来母亲终究知道,再也不让我们独自进山了。也许是因为小时候的这段经历,我对老家的山里有了疏离感,甚少踏足。这次进山,主要还是为赏梅而来。听说这时候的梅花正是盛花期,漫山遍野,正是最好看的时候。这些年在广州,虽然我也看梅花,但那都是在公园里,即使去从化流溪香雪,也很难赶在盛花期,总觉得不尽如人意。而老家的梅花都在山里,想必有天然野趣。开车的阿雄是个摄影发烧友,对山里的风景了如指掌,他说新圩那里的梅花成片,造型优美,很适合拍照。果不其然,车才拐进乡道,梅花便跃入了我的眼帘,路边、地里、山坡上,梅花如雪,在阳光下晶莹剔透,闪闪发光,惹得我一阵阵惊叹:看,梅花,好多好美啊!阿美他们看我如此,忍不住发笑说,别急,好看的还在后头呢。山里的路九曲十八弯,且窄,但所有的乡道都是平坦的水泥路,车走起来很是平稳,加上一路田园风光,真是让人心旷神怡。想起小时候的那段拖拉机、自行车进山经历,还有十几年前去渔村,车困在泥路上下不得的窘境,不免赞叹乡村这些年的变化发展,中国美丽乡村计划成效显著。终于,车在路边停了下来,我们下了车,只见这里的梅花枝干苍劲,细枝旁逸斜出,线条优美,白梅点点,暗香袭人,我们徜徉树下,陶醉不已。在我的印象中,梅花是清冷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梅花是坚韧的,“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梅花是高标逸韵的,“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而此时,梅花给我的感觉却是朴素的,接地气的,你看,半截围墙边的那株梅花,在阳光下熠熠如粉色水晶,美得就像少女的梦。可在树下,却是另一种世界,鸭圈里一群鸭雏或卧或走,“嘎嘎”有声,地上一片狼藉。诗意与现实就这么奇妙的结合在一起。不远处,几头黄牛正悠闲吃草。偶有村民骑着摩托车从山间小路出来,说是一早进山砍柴。村头小溪边,两三村童,追逐嬉戏,家门口晒太阳的老头老妪,喝着功夫茶闲聊,他们不关心梅花的诗意,只关心来年梅子的成色。在这里,梅花于我们是风景,于他们则更是期盼。我们边走边看,山风吹来,梅花瓣飘落,沾在额头,烙上落梅妆,头发身上,也便染了香,蝴蝶翩跹,蜜蜂嘤嗡,目光越过一片空旷的田园,更远处是绿色山峦,梅花夹杂其间,如云如雾,迷蒙如仙境,这美好的山村风光,让我们流连不已。杰华看我们意犹未尽,就说再带我们到另一个村落看看。于是我们又转向下一个目的地:鹿鸣村。杰华从事艺术教育工作,是个画家,这些年他常下乡调研、采风,曾经沿着母亲河凤江溯流而上,寻找凤江的源头,对老家的风土人情和人文地理很是熟悉。如果不是他告诉我,我都不知道老家山里有那么多村落,而且名字那么的诗情画意:碧春、秀溪、桃源、青竹径、书斋岭、白花洋......一个个像从诗经、汉乐府、唐诗宋词走出来。就像这个鹿鸣村,让人不自觉的就想起诗经里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眼前不由得浮现出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原野上悠然自得的情景。老家的鹿鸣村以前是否有鹿儿出现,我不得而知,但一进村口,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座座土墙灰瓦的民居,掩映在雪白的梅花和焦黄的芭蕉树下,好一个世外桃源。走在乡道上,我看到两边地里有大片的植物叶子金黄,我说,真好看,阿美说,那是冻死的姜啊,今年小寒霜冻,很多农作物冻死冻伤了呢。我一下联想到刚才一路过来看到的,地里那些枯黑的东西,我以为是收割庄稼后烧的灰,他们告诉我,那也是冻死的蔬菜。杰华还指了地里一棵植物上的果实让我猜是什么,我竟然认不出那颗发黑发蓝的干瘪果子是林檎(也叫番荔枝,潮汕名果),我不禁为自己的无知而脸红,也为村民们今年的收成担了忧。暮色渐渐四合,村里炊烟已起,我们也要离开了,突然想起今天是大寒,又恰逢腊八,我想,喝了腊八粥,天气渐渐就暖了,立春也就到了,我回头望着那千丛万树的梅花,心里祈祷,但愿今年的梅子都结了果,有个好收成,山里的人们能有一个美好的春天吧。(注:图文无关)◆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编辑:徐向东◆二审:韦多加◆三审:魏礼军◆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