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献,一直都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据统计,近两年中国器官供需比例为1:。
什么概念?
也就是说,每年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大概有万人,却只有约1万人能够做上手术。
其余一百多万人,都随时可能在等待器官的途中等来死亡。
其实不止中国,许多其他国家也会存在器官供不应求的情况。
不少导演甚至将其拍成电影,给观众以最直接的感受。
比如,基本上没啥不敢拍的泡菜国,就曾有过一部「芭比」。
小小年纪就有一腔美国梦的小女孩,终于等来了一个被美国人领养的机会。
当她站在机场的电梯上,笑颜如花时,她怎么会知道,自己以为的梦想成真,其实是一场被安排好的,非自愿器官捐赠手术。
她以为,自己即将成为芭比公主,然而等待她的,却是残忍的谋杀。
还有一部电影更甚——「共谋者」。
既然器官供需比例供不应求,那么非法人体器官交易组织,就一定会存在。
「共谋者」将它的运行、操作和手段,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一次次金钱欲望下的谋杀,一个个被掏空内脏的躯壳。
最为可怕的是,这部电影竟然是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成!
这种片子看多了,久而久之,看到“器官”二字,老妹儿就心头一紧,虎躯一震,生怕哪天,俩肾就没了......
直到前几天,终于有一部法国电影,初步治好了我多年来的被害妄想症。
「修复生命」
「修复生命」通过一场正规的器官捐献手术,为我们呈现了两个家庭,两段人生。
与大多数呈现人性之恶的器官移植电影不同,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是对器官捐献的呼吁,是对伟大生命的歌颂。
—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来—
西蒙,这个十八岁的大男孩,热爱运动,酷爱冲浪。
有一个可爱的妹妹,和一对因为感情不和而分居两地的父母。
但这并不影响他对爱情的追求。
为了与心爱的女孩来一场偶遇,他骑着自行车与电车赛跑,赶在女孩到达的前一秒,气喘吁吁地出现在她面前。
他会烦心父母的感情问题,会与家里的小妹妹打打闹闹,会偷偷拍下女友熟睡的模样,会在凌晨溜出去和兄弟一起冲浪。
他的生活丰富多彩,他的人生还有无限可能,但因为一场车祸,一切都戛然而止。
这个活得肆意洒脱的十八岁少年,被医生宣布了脑死亡。
影片的另一位主人公,是单身母亲克莱尔。
她有一个成熟懂事的大儿子,还有一个瞒着她偷偷退了学的小儿子。
他们喜欢把餐盘端到床上来一起吃,也喜欢窝在沙发上,一起重温老电影。
克莱尔曾是一位优雅的小提琴家,但日趋严重的心脏疾病,却让她如今连楼梯都上不了。
看着昔日的爱人登上各大舞台开音乐会,她满心的祝福,饱含泪水的双眼中也仍有丝丝遗憾。
她在等待合适器官的日子里,逐渐虚弱,却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为了儿子,为了活下去,她必须持有希望。
—器官捐献,是对生命的赞颂—
脑死亡意味着,从此以后,西蒙的生命只能靠身边的那一堆仪器维持,医学上来说,他已经死亡了。
但是,大脑的死亡让生命终结,心脏和肝脏却仍在正常运转。
因此,医生向西蒙的父母提出了器官捐献的提议,就在他们刚刚得知儿子死亡的下一秒。
听到医生在此刻提出这个问题,西蒙的父亲一脸懵逼,不用考虑家属心情的吗?
但事实上,不是医生不体恤家属心情,而是这些器官真的等不起。
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器官的功能正在逐渐衰竭,很可能会错过最佳捐献时期。
面对西蒙父亲的指责,医生百口莫辩,他没办法为自己辩解,也没理由责怪西蒙父亲的动怒,毕竟他刚刚失去了儿子。
看着影片中,医生满脸焦急、委屈又不知所措的模样,老妹儿不由得想起了一部国产医疗纪录片——「人间世」。
有一集专门记录了我国的两例器官捐献案例,其中,一位医生面对镜头的无奈诉说,让我印象深刻。
“(家属)拿我当什么人知道吗?把我当非法组织。医院帮别人捐,不知道赚多少钞票呢!”
他们理解家属激动的情绪。
但为了尽可能保住每一个可用的器官,为了多救一个急需匹配器官的患者,他们把委屈打碎了往肚子里咽,也仍然要顶住责骂,继续做家属的思想工作。
当然,家属的不理解也在情理之中。
毕竟,当今社会,不只中国,全世界大部分公民的器官捐献意识都还较为薄弱,甚至尚未开启。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开始北京最好的白癜风专业医院北京看白癜风的好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