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常伴发角膜炎,称为麻疹性角膜炎,主要表现为表层点状角膜病变。在发展中国家由于营养不良和维生素A缺乏,麻疹感染可导致严重溃疡发生,甚至合并混合感染、角膜软化或穿孔,是发展中国家儿童致盲的重要原因。
丨?病因
麻疹病毒(MV)是单股RNA病毒,?nm大小,有被膜,呈螺旋对称。主要侵犯儿童,通过飞沫传播。一次感染可终身免疫。?
丨临床表现
麻疹的潜伏期大约两周,开始时出现发热、滤泡性结膜炎,数天后皮肤出现丘疹。角膜的主要表现有:?
1.表层点状上皮病变多发生于出疹前潜伏期,双眼发病。粗大的点状角膜上皮病变从周边向中央发展,伴有轻度结膜充血及口腔黏膜Koplik斑的出现(后者为出疹前诊断麻疹的重要依据)。患儿常有畏光流泪症状,一般持续数周或数月而自愈。点状角膜上皮病变可能是MV直接损害的结果。?
2.上皮剥脱和上皮糜烂多于出疹后2周内出现,双眼发病,此时原来的点状角膜上皮病变多己愈合,伴随而来的是角膜上皮剥脱和上皮糜烂。
发生原因:?
①由于MV感染,细胞间粘合力减弱;
②新生的上皮细胞要能充分黏合在基底膜上,需要一定时间,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影响而脱落;
③麻疹患儿常伴有瞬目、闭眼障碍,使角膜处于暴露状态。?
3.角膜溃疡发生于麻疹晚期,常伴有结膜出血及黏液脓性分泌物。在患儿极度衰弱和营养不良的情况下发生维生素A缺乏症,轻者表现为角结膜干燥,重者可诱发单疱病毒性角膜炎,角膜软化,甚至混合细菌感染,造成角膜溃疡、穿孔、眼内炎、角膜白斑、粘连性角膜白斑、继发青光眼等而导致失明。
?
丨诊断
麻疹的常规诊断包括临床症状、体征、病毒分离、培养及检测,血清学抗体检测确诊。
?
丨治疗
1.全身治疗主动免疫预防及被动免疫治疗,在一定的情况下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患儿在得病期间必须卧床休息,加强护理,避免细菌感染。饮食上给予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和足量的水分和维生素。预防角膜软化症的发生。
2.局部治疗目前局部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使用,常规应用抗菌药物滴眼,预防继发细菌感染,出现角结膜干燥或角膜上皮病变者,应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和非甾体类抗炎药交替滴眼。
梦想
激情
实干
lD:BigvisionAI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