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隙灯的结构
检查方法一:弥散光投照法
光线和观察系统成大约45度角
裂隙宽度完全打开
弥散滤色片
可变化放大率(低至高)
光源斜向投射充分开大裂隙,使眼表处于弥漫性照明状态。
主要用于眼前部组织的快速初步检查。
发现病变则改用其他方法。
优点:形态完整、具立体感
检查方法二:直接照明法
调整方法:
观察和照明系统在统一点
窄裂隙
强照明
后面几种检查的基础
基本特点裂隙与显微镜的焦点重合
光源从右侧或左侧40~65角度投射到角膜组织,对组织进行细微观察
用于观察角膜、前房、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正常结构和异常变化。
可分为宽光带照明法、窄光带照明法和圆锥光照明法
宽光带照明法:用宽裂隙照射,光带约为2mm宽,与显微镜观察系统约成45度角
宽光带照明法主要用于检查角膜上皮、角膜内皮、泪膜以及隐形眼镜配适的检查
也用于检查角膜基质和上皮的混浊并判断混浊或浸润的深度
也可观察角膜的瘢痕、角膜营养不良、角膜神经末梢及角膜新生血管
窄光带(光学切面)照明法:是用尽可能的裂隙光照射,与显微镜观察系统约成45度角,在角膜及晶状体等组织上形成一个很薄的光学切面
主要用于检查角膜基质和上皮的混浊,判断混浊或浸润的深度,
也可以观察角膜瘢痕、角膜营养不良、及角膜新生血管
可精确判断病变的位置、程度和性质,分辨角膜伤口是否为穿通等
圆锥光照明法:是将光带的高度和宽度最大限度地变窄,通常用极小直径的圆孔以代替裂隙而投射圆锥光,与显微镜的观察系统成45度角
此法检查时要求诊室为完全暗的环境,观察时光线要聚焦于晶状体的前表面与角膜内皮面之间前房中央
该检查主要用来检查前房中是否存在闪辉(蛋白质)或漂浮的细胞
3、后部照明法:
裂隙光源取45度位置照射,显微镜正面观察。
将光源投射到虹膜表面,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该光斑反射回来的光线射到角膜后表面,检查者不用看边界清楚的被照处,就能看到在光亮背景上出现的角膜病变。
适用于观察角膜新生血管后沉着物、角膜深层异物、角膜深层血管、角膜血管翳等。
4、角膜缘分光照明:
利用角膜的透明性光线在角膜组织内形成全反射。
先将裂隙灯光源投射到角膜缘上,这时在角膜的其他部位出现明亮的光晕,将显微镜焦点聚焦在角膜上,可以清晰地显示角膜组织的透明情况,
用于检查角膜的云翳、水泡、血管、水肿和瘢痕等病变。
裂隙灯显微镜的使用
1.使患者放好姿势,双眼平视前方。医生调整裂隙灯镜头位置。开始检查并记录时间。
使被测试者取舒适坐姿(可适当升降座椅或操作台)
面部向前,将额部和颏部紧附额托和颏托
调整颏托手轮
使被检查者的外眦部与托架纵杆眼位刻度线相平
调试裂隙灯显微镜目镜
2.裂隙灯检查由外向内的基本检查顺序是:眼睑—睑缘—睫毛—泪器--睑结膜—球结膜—结膜囊——角膜巩膜缘—泪膜-角膜—前房—前房角—虹膜—瞳孔—后房—晶状体
检查顺序:先右眼后左眼。筛查时平均每只眼睛检查秒,如果有具体问题再作进一步检查。
具体检查项目
调整宽带光检查整体结构
一、眼睑检查
1.检察时把裂隙灯调为弥散光
2.在镜头光圈调为(小)时,裂隙灯的光强调为(中度)
3.光源角度为(左右各45度)
4.裂隙灯放大倍率应调为(低倍)
5.检查时可嘱病人闭眼。
6.检查时间应控制在(5)~(8)秒之间。
二、睑缘及睫毛检查
1.观察时把裂隙灯调为弥散光,
2.在镜头光圈调为(小)时,裂隙灯的光强调为(中度)
3.光源角度为(左右各45°)
4.裂隙灯放大倍率应调为(低倍)
5.观察顺序为从鼻侧到颞侧。
6.检查时嘱病人向(正前)看。
7.检查时间应控制在(5)~(8)秒之间。
三、泪器检查
1.检查时把裂隙灯调为弥散光
2.在镜头光圈调为(中)时,裂隙灯的光强调为(中度)
3.光源角度为(颞侧45°)
4.裂隙灯放大倍率应调为(低倍)。
5.检查时嘱病人向颞侧看。
6.应观察到患者的上泪小点和下泪小点。
7.检查时间应控制在(4)~(8)秒之间。
四、泪膜的检查
1.检查时把裂隙灯调为弥散光
2.在镜头光圈调为(大)时,裂隙灯的光强调为(中度)
3.光源角度为(颞侧45°)
4.裂隙灯放大倍率应调为(低倍)。
5.嘱病人向前看。(观察泪膜破裂时间:嘱病人用力眨一次眼后开始计时,只道泪膜破裂或再次瞬目为止。)
6.应观察到患者的泪膜是否完整,泪膜破裂时间。
7.检查时间应控制在(8)~(18)秒之间。
五、结膜的检查
1.检查时先把裂隙灯调为弥散光。看一下睑结膜的整体情况,然后再将裂隙灯的灯光调为裂隙光从病人鼻侧到颞侧细致检查一至两遍(睑结膜需翻转上睑才能看清)。
2.在镜头光圈调为(小)时,裂隙灯的光强调为(中度)
3.光源角度为(45度)。
4.裂隙灯放大倍率应调为(低倍~高倍)。
5.检查上睑结膜时嘱病人向下看,检查下睑结膜时嘱病人向上看。
6.翻眼皮时注意手法,如怀疑有充血、乳头或滤泡应放大倍率观察。
7.检查时间应控制在(8)~(14)秒之间。
六、角膜的检查
一般采用直接焦点照明法、后部照明法、间接照明法、镜面反光照明、角膜缘分光照明法等多种照明方法交替使用来观察角膜。
检查时把裂隙灯调为裂隙光,调整裂隙灯光源的角度、宽度,从病人的鼻侧检查到颞侧。从角膜上皮层观察到角膜的基本厚度。检查时间应控制在(10)~(20)秒之间。角膜上皮检查,光源角度为(45°),中等强度。角膜基质检查,光源角度为从鼻侧到颞侧,裂隙宽度2mm,中等强度。角膜内皮检查,光源角度为从鼻侧到颞侧,裂隙宽度2mm,中等强度。检查时应不时嘱病人眨眼以观察病人泪膜情况。
?角膜上皮检查:光源角度为45度,光亮中等强度
?角膜基质检查:光源角度为从鼻侧到颞侧,裂隙宽度2mm,光亮中等强度
?角膜内皮检查:光源角度为从鼻侧到颞侧,裂隙宽度2mm,光亮中等强度
在角膜、结膜上皮损伤时,可借助荧光素染色进一步观察:浸湿染色条与被检者结膜相接触。让患者瞬目后不要眨眼,此时可见角膜、结膜破损处有嫩绿色染夜,上皮完整处不着色。此方法也可用于观察泪膜情况
七、前房的检查
1.检查时把裂隙灯调为裂隙光,裂隙光线取窄光源。
2.在镜头光圈调为(大)时,裂隙灯的光强应调为(高度)
3.裂隙灯裂隙的宽度(约2mm),选择不同角度
4.裂隙灯放大倍率应调为(低倍~高倍)。
5.检查时嘱病人向前看。
6.由鼻侧到颞侧,再由颞侧到鼻侧观察前房情况。
7.时间:5-9秒
八、虹膜和瞳孔的检查
1.将裂隙光聚焦在虹膜上
2.先选择弥散光观察虹膜整体情况,再调窄裂隙观察具体细节。
3.在镜头光圈调为(中)时,调节裂隙的强度观察瞳孔在光照下的反应。
4.光源角度为(从颞侧45度照射)。
5.裂隙灯放大倍率应调为(低倍)。
6.检查时嘱病人向前看。
7.观察病人虹膜形状,强光刺激瞳孔看是否有收缩。
主要观察虹膜纹理是否清楚,颜色是否正常,有无新生血管、结节、震颤,有无撕裂、穿孔或异物,与角膜或晶体有无粘连。
用弥散光可以观察瞳孔的大小、形状、位置、两侧是否对称、瞳孔有无闭锁。
利用裂隙灯的开关了解瞳孔对光反射是否灵敏。
8.时间:3-8秒
九、晶状体的检查
1.检查时把裂隙灯调为裂隙光
2.在镜头光圈调为(大)时,裂隙灯的光强应调为(高度)
3.裂隙灯光源的角度(左右各10--45度)
4.裂隙灯放大倍率应调为(低倍~高倍)。
5.检查时嘱病人向前看。
6.裂隙灯裂隙的宽度(2mm),裂隙灯取窄光源,对准瞳孔区,将焦距对准晶状体扫描瞳孔区观察晶体情况。
主要观察晶状体是否透明,位置是否正常,如有浑浊注意其范围,形状,颜色必要时要进行散瞳检查。
7.时间:9-15秒
玻璃体前三分之一
将焦点移向晶状体的后面可以看到前部1/3玻璃体的切面图,玻璃体有液化或混浊者可以看到有纱幕样纤维随眼球而轻微飘动。在前部玻璃体出血、炎症时可以看到红色的血液或炎症渗出物飘动。目前借助前置镜也可观察到眼底情况。
总结:
1、打开电源,松开固定旋钮
2、调整:高度、头位、定焦等
3、调整成弥散光投照法:照明系统与观察系统成45度角、宽裂隙光带、强照明
4、观察顺序:自外而内、自上而下;眼睑皮肤、睫毛、睑缘、结膜(球结膜、睑结膜)、角膜、虹膜、瞳孔等
5、调整成直接投照法:照明系统与观察系统成30度角、窄裂隙光带、中等照明
6、观察角膜层次、晶状体前囊与后囊
7、结束,归位,关闭电源
注意事项:因为人眼表面是不规则的,所以要随时调整运动滑台位置,保证能聚焦清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