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由北京同仁眼科中心角膜病专科-眼库、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共同主办的“首届角膜病学习班”于近日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主席、医院潘志强教授表示,目前各种学术会议对于角膜病的介绍不够系统,因此举办这样一个学习班,加强中青年医生对于角膜病的理解和诊治十分必要。会议间隙,潘教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就角膜移植中常见问题给予了专业看法。
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的选择
免疫抑制剂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糖皮质激素作为最常用,效果强大的免疫抑制剂,有很多的副作用,比如诱发白内障、青光眼以及一些感染。而一些新的免疫抑制剂,比如环孢素和他克莫司,环孢素的副作用不多,主要和它的剂型以及眼表的刺激症状有一定的关系,总的来说副作用不像糖皮质激素那么明确。这两种新药在眼科中的使用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很多免疫性疾病从不能治疗到现在有很多治疗手段。
在临床应用中,除了一些感染相关的禁忌证不能使用外,应该说激素适用于大多数疾病。而环孢素最大的作用就是对于一些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不受激素禁忌证的影响,虽然作用相对弱一些但是使用范围更广。
针对角膜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目前主要还是采用激素加环孢素和激素加他克莫司的方法,也可以说各种和免疫相关的临床问题,用糖皮质激素加免疫抑制剂的效果都是很好的,能达到抑制炎症反应、预防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目的。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和全植床深板层角膜移植术的比较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由于是全层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率很高,特别是对于一些条件差的患者来说。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百分之八十都是内皮排斥,而深板层角膜移植的排斥率很低或者几乎没有,就是因为它不移植内皮,只移植上皮、基质。深板层角膜移植和角膜内皮移植作为角膜移植里面的成分移植,可以类比于输血中成分输血,输全血的输血反应大,而成分输血,输血反应比较小。
非感染性角膜病和感染性角膜病的鉴别
临床上常见的感染性角膜病,主要是细菌、病毒、真菌、阿米巴等的感染,因为有微生物的感染,所以从诊断的角度讲,只要确定微生物种类就能够诊断感染类型。
而非感染性角膜病,也就是其他类型的角膜炎,绝大多数都是免疫因素导致的,但也不排除病毒的可能。临床上遇到的非感染性角膜炎主要指的是一些非化脓性感染,有很多情况可能就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只是目前对于病毒的鉴别比较困难,因此在这方面很难精确诊断。此外还有一些免疫性相关的角膜感染和全身性疾病有很大的关系。
总的来说,首先诊断其是不是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特别是化脓性的细菌真菌阿米巴这些常见微生物引起的,否则的话其他的都应该归为非感染性角膜病。
专家简介潘志强,男,年1月出生,眼科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院眼科角膜病专科-眼库主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委员,角膜病专业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眼科杂志》和《国际眼科纵览》编委。从事眼科学临床工作三十余年,以角膜移植、干眼、眼表创伤修复、感染性和免疫性角膜结膜病治疗为特长。侧重研究角结膜干细胞生物学、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发生机制和治疗、异种异体猪角膜移植等,同时兼顾眼库技术、组织器官保存等方面工作。迄今共发表学术论文9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6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主持制定卫生部“眼库管理”标准。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经本网同意并在文章顶部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