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手术详解,值得收藏的技术贴

文章来源:角膜穿孔   发布时间:2021-7-11 11:34:09   点击数:
  1鼻内镜手术历史

外科手术作为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一种手段已经有年的历史。年,德国的泌尿外科医师nitze(--)在医疗器械leiter的帮助下,首先使用前端配备照明装置的膀胱镜。年,hirshman对nitze的膀胱镜进行了改良,首次经齿槽对鼻腔和鼻窦行内镜检查。年,美国鼻科学者maltz成功地应用经wolf公司改善了光学性能的内镜,经下鼻道和犬齿窝对上颌窦进行了观察,并创立鼻窦检查一词。经鼻内镜鼻窦手术发源于年的奥地利,功能性内镜手术的概念出现于年。国内是在年赵绰然主任首先开展了经鼻内镜鼻腔手术,如钩突切除术。年由韩德民,许庚教授把功能性鼻内镜鼻窦外科理论和这项新技术带回国内,比国外晚了19年。

回顾我国鼻内镜手术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把它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年,属于探索阶段,也属于奠基阶段。在这5年的时间里国内一些先行者在参阅大量国外文献的基础上,开始了手术解剖学和形态学的系列研究。年底,已经完成了手术解剖学,形态学,影像学诊断学等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医院全面开展了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的临床探索,使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治愈率达到70%以上。

第二阶段为~年,可以称为快速发展阶段。年,《内窥镜鼻窦外科学》出版,它反映了当时国际鼻内镜手术发展的内涵,成为国内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参考资料。年,由中华耳鼻咽喉科学会主办的全国首届鼻内镜手术学术研讨会在天津举行。从此以后,全国各地掀起了鼻内镜手术的热潮。

第三阶段从年开始,为持续发展阶段。中国鼻内镜微创外科学体系开始真正的成熟了,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和专家手中,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一次手术治愈率已经可以达到90%~95%。

2鼻内镜手术基本原理

第一个系统地阐述内镜鼻窦外科(enddoscopicsinussurgery,ESS)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是奥地利学者Messerklinger。

研究表明:

1、经慢性鼻窦炎的发生与窦口鼻道复合体(前筛复合体)的病变所导致的鼻窦引流口阻塞有关;

2、清除病变、开放阻塞的窦口、恢复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功能后,病变的粘膜可逐渐恢复正常,遭到破坏的粘液纤毛清除功能和腺体功能可得到恢复,从而实现治愈慢性鼻窦炎的目的。

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已往所认为的鼻窦粘膜的病变状态是不可逆转的观念,奠定了ESS的理论基础。

3鼻内镜外科的内涵

在鼻内镜直视下,以尽可能保留鼻腔、鼻窦的结构和功能为前提,以清除病变、改善和重建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功能为目的的鼻外科技术。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电视监视下的鼻内镜手术;

2、清除鼻腔和鼻窦病变;

3、正确的粘膜取舍与结构重建;

4、术后随访和综合治疗。

4鼻内镜手术设备和器械

1、监视记录系统。包括显视器、视频转化器、图象记录、动力系统等。

2、硬性鼻内镜。常用的主要有0°、30°和70°,此外还有°和°内镜,使用频率较少。

3、手术器械。包括0°、45°和90°筛窦钳,各种角度的咬切钳和咬骨钳。

4、切割吸引器。

5、鼻内镜动力系统

5鼻内镜外科技术应用

鼻内镜下鼻腔手术:

如鼻内镜下处理难性鼻出血、鼻中隔偏曲矫正、后鼻孔闭锁修复、筛前神经切断、翼管神经切断、腺样体切除及鼻咽部病变切除等。

鼻内镜下鼻窦手术:

如鼻内镜下前筛、上颌窦、额窦开放术;鼻内镜下后筛窦、蝶窦开放术及全组鼻窦开放术等。

鼻-眼相关外科和颅底外科手术:

如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眶减压术、视神经管减压术、脑脊液鼻漏修补术、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及垂体瘤切除术等。

6FESS手术方法

基本方法包括两种:

1、从前向后法:即Messerklinger术式

①切除钩突

②开放/切除前组筛窦

③开放上颌窦自然口

④开放/切除后组筛窦

⑤开放蝶窦

⑥开放额窦

⑦术腔填塞

2、从后向前法:即Wigand术式

先切除中鼻甲后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暴露蝶筛隐窝,定位并开放蝶窦后,沿蝶窦顶壁作为颅底的指示标志,向前依次完成筛窦、额窦和上颌窦开放手术。

该术式适用于有前期手术史,鼻腔解剖标志不清或仅需要经鼻单纯开放蝶窦等。

7鼻内镜手术并发症

鼻部并发症:鼻中隔穿孔、空鼻综合症、术腔粘连;

眼部并发症:鼻泪管阻塞、眼球运动障碍、斜视、复视、视力障碍、眼睑皮下皮肿、眶内出血、眶内炎性假瘤;

颅底颅内并发症:脑脊液鼻漏、颅内感染、硬脑膜下血肿、颅内出血、气脑、颈动脉破裂;

其他:失血性休克角膜溃疡、颈椎损伤。

8FESS术前护理

1.术前告知;

2.备皮、训练张口呼吸;

3.卫生处置;

4.健康指导:口腔清洁戒烟、酒等。

9FESS术后处理

术后早期表现:

术后当天鼻腔少许渗血,头部胀痛,眶周痛,由于鼻腔填塞导致张口呼吸。待取出鼻腔填塞物后,上述症状即可改善。通常鼻腔填塞物取出的时间为24-48小时。术后早期黏膜肿胀和渗出。在取出鼻腔填塞物后的2天,手术创面的渗血在鼻腔内凝固、干硬,形成黑色的血痂。

术后早期处理: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为减轻病人的疼痛,术后持续镇痛至取出鼻腔填塞塞物;术后24-48小时取出鼻腔填塞物,同时吸引清理鼻腔底部和上颌窦内积聚的分泌物、伪膜。术后第4天,清理血痂、痂皮和伪膜,同时吸出术腔的分泌物。

术后后期处理:

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防止粘连。临近的创面常通过纤维素膜性桥带粘连,如不及时处理,可形成纤维瘢痕粘连。常造成已扩大的上颌窦口、额隐窝和筛窦的阻塞甚至闭锁。局部应用高效的类固醇激素,疗程根据鼻内窥镜定期检查的结果而定。粘液稀化剂也是这一时期常用的辅助药物。随访时间最少为6月,长期随访应在12月以上。

1、心电监测

2、正确体位:平卧头偏向一侧,6小时后半卧位;

3、饮食:6小时内禁食、禁饮6小时后遵医嘱进温两流质或半流、遵医嘱进食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进食清淡,易消化富于维生素的食物,少食多餐。每天早晚做好口腔护理。

伤口注意:渗血、渗液处理:伤口渗血、渗液流入口中后,勿咽下,要头偏一侧,轻轻吐出,以免引起胃部不适。

填塞物:不扯动鼻腔中的填塞物,一旦脱出,应告诉医生处理,不得自己塞回。不用力擤鼻,避免打喷嚏、咳嗽,以防伤口出血。

鼻腔填塞后指导:

1.避免打喷嚏、咳嗽

2.通气受阻,经口呼吸,少量一般饮水,湿润口腔

3.不扯拉暴露在鼻腔外的沙球丝线

4.填塞时间24—48小时或遵医嘱

出现什么情况必须告诉医生?

1.鼻腔中填塞物脱落。

2.鼻腔中出血为鲜红色,呈滴状流出,量较多,口吐鲜血或较多的血凝块。

3.填塞纱条取出后,若发现鼻腔有清亮液体流出,干燥后不结痂,低头时严重。

4.出现结膜水肿,眶周瘀血,视物模糊,甚至一过性失明。

10FESS术后出院指导

1.按医生的嘱咐使用鼻腔喷雾剂;

2.术后第1个月应每周门诊复诊1~2次,以清理术腔防止术腔黏连与闭塞。术后2~3个月每2周复诊1次,以后每月1次,直至术腔黏膜上皮;

3.术后1月内勿做重体力劳动,注意休息;

4.禁烟、酒,勿食刺激性食物,加强营养;

5.预防感冒。

来源:百度文库贡献者:yeyu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iwkqm.com/yshl/128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