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来源:李爱莉
编辑:陈莹婷
年5月18日~6月5日,春夏之交,姹紫嫣红,虫蠕鸟鸣,一场匠心独运的画展——“画框里的科学——中国科学院首届科学画展”在北京自然博物馆成功上演。
这是中国科学院各学科领域的画师团队首次通过科学画作品“集体亮相”,画展的主办单位为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文联,策展人是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周德进局长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国家植物标本馆的科学画师李爱莉。
部分画师与博物馆领导合影,右起第四、五位为策展人李爱莉画师和周德进局长。
▼请把手机向左倒转90°观赏
中科院植物所作为第一承办单位,全程组织和参与了此次别开生面的画展。画展汇聚了幅精美画作,涵盖动物、植物、古生物、海洋生物、心理学、神经科学和生物物理学等多元的科学研究主题,充分展现了近百年来中国科学画的发展面貌和中国科学院的部分科研成果。
李爱莉亲身操办布展事务
参展的20位画师均来自中国科学院各研究单位,从中国生物科学绘画行业的鼻祖,到第四代青年科学画师,都以展览画作的形式“赴京相会”。他们的作品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生动再现了几亿年前已经消失的物种以及现今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生物。所以,这是一场科学与艺术相交融的视觉盛宴。
▼请把手机向左倒转90°观赏
回顾本次科学画展策划的来龙去脉,最早缘起于年,国家植物标本馆的李爱莉画师与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学画师许勇、郭肖聪、史爱娟的一次科学画交流活动。当时他们相谈甚欢,对科学绘画工作的尊重和热情促使他们产生,未来应该加强举办中科院各领域画师之间学术交流活动的想法。
不久后,李爱莉受邀担任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国际植物艺术画展的专家会委员,在历时八个月的筹备工作中,她对国内外植物科学画领域的历史、学术等问题做了仔细的探索和研究。随着国际植物艺术画展、国际植物艺术画家学术论坛、国内外植物艺术家线下活动的的成功举办,李爱莉对学科交融、国内外学术交流、科学艺术的传播、社会需求等方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于是今年年初,她奔走联络,号召和组织多位在中科院各单位默默耕耘的科学画师,共同举办一场多样主题科学画的视觉盛宴。
作为中国科学院首届科学画展的第一承办单位,中科院植物所共送展了44幅作品,且涵盖了中国四代科学画师的代表作。
冯澄如(~)
中国生物科学画行业的奠基人
冯晋庸(~)
中国第二代科学画师
许梅娟(~)
中国第三代科学画师
郭木森(~)
中国第三代科学画师
李爱莉
中国第四代科学画师
说起中国科学画的专类展览,可以追溯至年10月10日,由中国植物学会、《中国植物志》编委会、北京植物学会和北京自然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同样在北京自然博物馆揭幕的第一届中国植物科学画展。当时共展出黑白和彩色的植物类画作余幅,包括外形图、解剖图、生态景观图等。这些科学画以写实为主,形象逼真地描绘了各种植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结构,以及植被生态景观。
时光荏苒,三十八年后,一直低调做事的中国科学院画师群体以精彩绝伦的作品荟萃一堂,向公众高调展示中科院画师团队的职业素养和精神。由于中科院的研究方向涉及自然科学领域的方方面面,所以来自中科院各研究机构的科学画作品自然不局限于植物单个主题了,而是包罗万象、丰富多元,材料、技法、风格也更加多样。
组画·松柏之恋
画师:EmeseBárczi(匈牙利)、李爱莉(中国)、KatalinEndr?di(匈牙利)、KyokoMiyagawa(日本)、BálintTirpák(匈牙利)、FanniVámos(匈牙利)
科学指导:裸子植物学家ZsoltDebreczy(匈牙利)
材料:铅笔,素描纸
尺寸:cm×cm
创作时间:年~年
说明:本画作被收录进ConifersAroundtheWorld一书中,原画已收藏于IDRI。
长瓣兜兰
ClerodendrumspeciosumW.Bull
画师:许梅娟
材料:油墨,水彩纸
尺寸:22.1cm×29.6cm
创作时间:年
说明:本作品荣获年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举办的第一届中国植物科学画展览优秀奖。
金发藓
Polytrichum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