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夏日的冰镇时光人民资讯

文章来源:荔枝酥   发布时间:2024/5/27 11:28:59   点击数:
  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专科比较靠谱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炎炎夏日,酷暑难耐。打开冰箱,信手来上一根冰棍,好不惬意。但是,在没有冰箱的古代,古人又是如何吃上冷饮?其实,古人在夏日虽然没有空调制冷的待遇,但他们懂得用冰降温、防腐保鲜或制作冷食,为燥热难耐的夏天增添一抹清凉。所以,即使没有冰箱,聪明的古人也有办法吃上冷饮。利用窖室储藏冰块早在商代,生活在豳地(今属陕西旬邑、彬县一带)的先民,就在周文王祖先公刘的率领下发展农业生产。在漫长的劳动实践中,掌握了冬季藏冰的方法。《诗经》中就介绍了商周时期的储冰劳动的场面,诗中写道:“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因为用冰起初与献祭活动相关,所以当时的统治者将采冰、储冰视为一件大事,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吏管理这项事务。周代掌冰的官吏称为“凌人”,《周礼·天官·凌人》中记载了凌人的职责:“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宾客共冰。大丧共夷槃冰。夏,颁冰掌事。秋,刷。”详细描述了工作人员在冬日特定时候开始要凿冰、藏冰,春天来临,要开冰、出冰,并交代了冰的用途,比如冷藏食物和美酒等。《左传》中透露了这些冰具体来自何处,“古者曰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觌而出之。其藏之也,深山穷谷,涸阴互寒。”不必等冬日天寒地冻,冰可取自寒冷的地方,有的可能出自终年积雪的深山老林。古代藏冰有固定的场所和技术,一般冰库都修筑在地面之下,有一类是专门用作藏冰的冰窖,通称凌阴。另一类用冰储存食物,如同冷库,称之为凌室、冰室、冰井等。虽有对掌冰的诸多记载,但很长时间人们难以想象古代的凌阴究竟是什么样子,考古资料的实物发现为人们认识古代藏冰、用冰提供了重要线索。年,在我国陕西凤翔姚家岗一处春秋时期的遗址,经过考证确认为凌阴遗址。整个遗址呈倒置的长方形棱台状,内有方形或圆形的柱洞构成柱网,辅助四面檐墙来支承建筑的重量,大体似一个“冰窖”。底部设有完整的排水系统,与外河相通,用于排出过多的融水,这样不会让冰水浸泡整个冰室,从而影响到其他冰块的储存。窖底发现大量腐殖质土层,并在窖口发现一层层涂抹过的泥痕。考古人员分析,当时窖底可能铺稻糠,窖口涂泥,冰上同样覆盖稻草,用来封闭隔热。这样的方法虽然粗糙,但的确可以有效储存冰块。古人对冷库的记载到了魏晋南北朝之后十分丰富,说明用冰变得更为普及。如晋人夏侯湛《大暑赋》中就有“寒泉潜沸,冰井腾沫”来形容冰井。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魏武帝曹操在邺城修建了铜雀、金虎和冰井三台,冰井台规模宏大,“高八丈,有屋百四十五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晋代陆翽《邺中记》也载:“北则冰井台,有屋一百四十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石季龙于冰井台藏冰,三伏之月,以冰赐大臣。”石季龙是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虎,每到三伏时节,他就让人从首都邺城的冰井台中取冰赏赐给臣子们。既然是“赐”,说明当时夏日的冰块弥足珍贵。后唐冯贽《云仙杂记》称:“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等金璧。”可见在古代,夏季的冰雪堪比黄金美玉。唐朝时期,流行深井储藏冰块,用于夏季使用。在地下挖掘一口深达八丈的旱井,腊月藏好冰块后,将井口封好,夏季取出冰块享用。深井藏冰,相对容易。因此在民间,一些有钱的人家也开始藏冰。从先秦至明清,几千年的时间里,冬季储纳冰块于冰窖以供来年夏天使用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到了清代,采冰、藏冰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直到民国时期,还能见到采冰盛况。曾经火爆网络的故宫冰窖餐厅,其前身便是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紫禁城冰窖。冰鉴制作冰镇美食前文中,《周礼》所提到的“冰鉴”又是什么呢?《说文解字》里说:“鉴,大盆也,一曰鉴诸,可以取明水于月。”说白了,“鉴”就是一种外观很像脸盆的容器,腹部略深,圈足或平底。早期的鉴为陶制,大概到了春秋时期才有了铜制鉴。青铜鉴可用于盛水,同时也可作为礼器使用。年,湖北九连墩1号墓、2号墓出土了一对来自战国晚期楚国的“夫妻鉴”——男士用青铜方鉴缶,女士用青铜圆鉴缶。这对“夫妻鉴”也道出了青铜鉴的另一用途,即以鉴与缶的组合形式作为冰酒器或温酒器,名曰“鉴缶”。年,河南省三门峡的一座战国墓葬出土了一组错金银铜方鉴与铜方罍,罍置于鉴中。当时的人在罍内装好酒,在鉴内放入冰块,就可以达到冰酒的效果了。这两处墓葬出土的鉴便是冰鉴——古人用于放置冰块的特定容器,通常与罍、缶等并用。罍、缶中放入水果、饮料或酒,过一段时间,就可以吃到各种冰镇食品了。在目前已知的出土冰鉴中,最著名的要数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铜冰鉴了。曾侯乙铜冰鉴不仅体量大,设计也十分巧妙。铜缶在内,铜鉴在外,鉴缶之间留有足够的空间用来置冰块,借以冰酒。整个鉴缶的造型也比较完整。器表上的立体纹饰格外引人注目。它以四兽为鉴足,器身有8个拱身龙形耳钮,钮尾均有小龙缠绕,还有两朵五瓣小花点缀其上。与别处的鉴缶组合不同,曾侯乙铜冰鉴还有鉴盖,鉴盖的正中间开方形口,铜缶的口正好嵌在其中。盖上盖子,密闭性更强,有助于更好地快速制冷。由此可见,古人很早就掌握了“冰镇”技术。有了充足的冰块,古人自然就有了在夏日用冰、吃冰防暑降温的习惯。春秋时期就出现了“冰镇米酒”。《楚辞·招魂》中有一句“挫糟冻饮,酎清凉些”,是说滤去酒糟的米酒冰镇后喝起来清凉又美味。当时的冰镇饮品,并不是把冰块切小以后直接放进酒水里,而是需要用到“冰鉴”来“镇”上一段时间。唐玄宗也是依靠类似的方法,千里之外运送荔枝,博得贵妃一笑。荔枝在运输的过程中,正是借着驿站冬天储存的冰块来冰镇,才能延长保鲜时间。如果将冰鉴置于房屋之中,还可以有效降低室内温度,相当于物理版的空调。关于这一点,在《新唐书》中有明确的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所住的太极宫,一到夏天便非常炎热。这样的生活让他无法忍受,于是让大臣出主意。一个大臣想到,可以在房屋四周安置冰鉴,从而让室内温度降低。靠着这一个方法,李世民得以安稳地度过了闷热的夏天。古代冰饮花样繁多从最初的储存冰块,到后来制成各种口味的冰饮,古人在冷饮创新方面下足了功夫。我国最早有关冰淇淋和冷饮制作的记录,能追溯到周朝贵族。他们在招待客人的时候,会将冰块和食物结合,将酥油融化,趁还没有凝固的时候滴入盘中,然后赶紧放入冰块,这就是原始的“冰淇淋”。在西周的时候,冰块一直是贵族专属,因为想要储存冰块,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唐朝时期,冰块这种商品已经逐渐平民化了,由于人们需求量日益增大,不少商人看中了其中的商机,所以一到夏季就开始贩卖冰块。宋朝时期,冰块的贩卖甚至已经成为流水线商品,就算是普通百姓,也可以非常轻松地享受冰块带来的便利。据《旧唐书》记载,唐朝已经开始出售冷饮制品了,有的商人为了招揽生意,在冰水中加糖以吸引顾客,效果甚佳。在唐代章怀太子墓的壁画中,有一处侍女手捧托盘的描绘,托盘中的美食便是唐代的冰淇淋,称为“苏合山”,又名“酥山”。唐代文人王泠然还专门写了一篇《苏合山赋》来称赞这种冷饮“虽珍膳芳鲜,而苏山奇绝”,同时还记下了酥山的具体制作方法:需要将蜜糖淋到碎冰上,冷凝成小山的模样。宋代商业繁荣,在前朝冷饮市场的基础上又有了改良,人们可品味到大量冷饮冷食。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凉水》描述了南宋临安的夏景,清凉饮料中有“雪泡缩脾饮”“白醪凉水”及“冰雪爽口之物”。《西湖老人繁盛录》记载了六月初六西湖庙会盛况,仅冷饮就有近20种。书中列举的“诸般水名”有“漉梨浆、椰子酒、木瓜汁、皂儿水、甘豆糖、绿豆水”,还有“缩脾饮、卤梅水、江茶水、五苓散、大顺散、荔枝膏、白水、乳糖真雪”等。此外,宋朝还设有专门负责研制解暑降温冷饮食品的部门,称为“冰井务”。宋朝时期的冰食普及度非常高,市井中出现了相当数量的饮品铺子,名为“饮子”。在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画面里出现了一家叫作“香饮子”的店面与招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卖饮子的店跟如今市面上琳琅满目的奶茶店倒是异曲同工。根据《东京梦华录》中“州桥夜市”一节的记载,当时北宋的都城汴梁就有“冰雪冷元子”跟“甘草冰雪凉水”,一听名字就知道是清凉的冰食。“是月时物,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卖……冰雪、凉水、荔枝膏,皆用清布伞当街列床凳堆垛……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鲊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足以可见冰食受欢迎程度有多高。南宋诗人杨万里曾描绘盛夏六月卖冰消暑的场景:“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金人元好问也在《续夷坚志》中记录了一种叫作“珠子冰”的冰食,“临洮城外洮水,冬月结小冰子如芡实……洮城中富人收贮。盛夏以蜜浆调之,如真珠粉然”,就像珍珠冰圆一样。到了元代,出现了一种跟现在的冰淇淋非常相似的冰食,是用冰与牛奶、果汁调制而成的,叫作“冰酪”。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载了清代的“水乌他”,也是一种跟现代冰淇淋很接近的冰食,“以酥酪合糖为之,于天气极寒时,乘夜造出,洁白如霜,食之口中有如嚼雪,真北方之奇味也,其制有梅花、方胜诸式,以匣盛之”。从古代的各种典籍、古画中可知,其实古时候也有各色美味的冰食以供人们消夏解暑。储存冬冰、冰鉴制冷、开发各色冷饮……这些生活中的智慧让人们在千年之前便体会到了酷暑时节吃“冰”的乐趣。(王宁整理)本文来源:中国食品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iwkqm.com/yshl/151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