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而言,遗体捐献对医疗卫生事业有着极大贡献,其主要用于医学研究。14日晚11点20分,龙泉镇西杭格庄86岁的老人李先琪走完了一生,他生前志愿捐出眼角膜,遗体捐献给滨州医学院以供医学教育、科研和临床使用。成为我区第4例遗体捐献者,第5例角膜捐献。
8旬老人受儿子感染主动捐献
记者了解到,促使李先琪老人产生志愿捐献遗体想法的人,正是他的儿子李德亮。
原来,年,李德亮从电视上看到一位失明的儿童患者,因接受了眼角膜而重见光明的故事后深受感动,当即决定要捐献角膜和遗体。李德亮到区红十字会签完协议书后,便和老父亲说起了此事,并动员起老父亲也加入到遗体捐献中,“老爹,你作为共产党员和村里的老干部,为党服务了30多年,你不捐吗?”李德亮对李先琪老人说道。在经过短暂的思考后,李先琪老人突然抬起头,坚定地表示他也要捐献遗体。
“我真的没想到我父亲会那么快同意,毕竟他的年龄较大,思想比较传统”,15日下午,李德亮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他说,父亲的同意,比他自己捐献还要高兴和自豪。“人死了,就是烧成一把灰,太可惜了,还不如捐给社会,用来治病救人。”李德亮这样解释自己捐献的初衷。
一家四口连署,立誓为遗捐奔走呼吁
从李德亮的口中,记者得知,他的行为不仅感染了老父亲,更发动了妻子和妹妹,两人也分别于年和年自愿签署了遗体捐献书。
“刚开始的时候我不同意,有点害怕,但是转念一想,自己的眼角膜能救活别人,那不就像我还以另一种方式看世界吗?”李德亮的的妻子于胜珍告诉记者,尤其是这次公公捐献的整个过程,更坚定了她想法。
自年至今,李德亮一直都在向身边的亲戚朋友讲述自身的经历和想法,向大家普及遗体捐献的内容。他说除了妻子和妹妹,还有几位邻居和蓬莱工作的同事也都有个这方面的意识和想法,他还说:“余生会继续为遗体捐献而奔走,走到哪宣传到哪。”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李德亮和妻子多次表示,他们向身边人讲述自身经历,并不是为了歌颂自己的伟大,而是想要动员更多的人加入到遗体捐献的队伍中来,为国家和社会作出点贡献。
“我为爷爷和爸爸感到骄傲”
“我的爷爷和爸爸真的是特别伟大,”李德亮的女儿表示,虽然有人不理解他们现在所做的事情,但自己为他们感到骄傲,等以后自己也会和爷爷、爸爸一样捐献遗体。
记者了解到,李先琪老人系我区第4例遗体捐献者,虽然每年来登记的人有很多,但每年全国遗体、器官需求缺口仍然很大。
滨州医学院的王扣福主任表示,李先琪老人的遗体经过处理后,将用于该校的教学、科研、临床上去。今年截至目前,该校已接受了来自威海,青岛、淄博等山东省范围内区域捐赠的23位遗体,这个数量虽多,但对于医学教育研究而言却远远不够。
山东省红十字会眼库的张镜宇主任表示:“这位老人的年纪虽然偏大,但经过鉴定,角膜质量在他这个年纪来说,在透明度等方面都是很好,将会很快运用到患者眼部,至少给两名患者带来光明,对广大市民患者得价值非常大”。
北京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北京哪家医院看皮肤病白癜风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