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移植术是治疗多种严重性角膜疾病的有效方法,但是存在移植术后角膜植片溶解的风险。一旦发生角膜植片溶解,不论是否得到及时治疗(二次或多次移植),均容易发生一系列眼部并发症,临床处理棘手。
角膜交联术是一种通过紫外线A照射核黄素后使角膜基质的生物力学性质与抗酶解能力增强的治疗方式,多用于治疗圆锥角膜等角膜扩张性疾病。既然角膜植片在移植后容易发生降解,那么在进行移植之前对植片先进行体外角膜交联术,能否同样起到增强角膜植片生物力学与抗酶解能力的作用呢?如果可以的话,岂不能够增加角膜移植术后植片的远期在位率吗?AmJOphthalmol上的一则研究向我们展示了这个脑洞大开的设想的可行性,让我们一探究竟吧!
体外给角膜植片做交联术,是安全有效的!
该研究共分为3部分,分别测定体外角膜交联术后,角膜植片的①内皮计数变化,②抗酶解能力,③生物力学性质的变化情况。每部分研究均使用5对角膜植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共计30个角膜植片。
实验组采用的角膜交联术参数:刮除角膜上皮,0.1%核黄素与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每分钟滴注角膜基质1次,共10分钟。紫外线A照射10分钟(波长:±10nm,功率:9mW/cm2)。
重要结果如下:
(1)体外交联术对角膜植片内皮细胞影响甚小!
角膜交联术后角膜植片的内皮细胞平均丢失cell/mm2,而对照组平均丢失cell/mm2。表明交联术并不会额外引起角膜内皮细胞丢失。
(2)交联术后角膜植片抗酶解能力增强!
角膜交联术后,植片的抗酶解能力显著增强,酶解时间延长3小时(交联术组7小时vs对照组4小时);而角膜植片的储存条件(研究中为不同脱水液)并不影响其抗酶解能力。
(3)交联术后角膜“抗压”能力增强!
引起相同角膜变形程度,交联术组所需的压力更大(多增加34%的压力),可见角膜交联术增强了植片的生物力学刚性。
小结1.体外角膜交联术是一项安全的治疗方式,并能有效增强角膜植片的抗酶解能力与生物力学性质。
2.特别对于因微生物感染、营养不良或神经营养不良性溃疡引起的原发角膜溶解,以及角膜移植后次发性溶解的病例,可以考虑植入体外交联术后的角膜植片,可能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植片远期在位率。
原文链接: